俯首一拜《蘭亭序》
文/于飛編輯/陳鈞來源/海峽飛虹專稿
遂良摹蘭亭帖卷故宮博物院供
記得中學時,作為選入語文課本里的文章,《蘭亭序》的全文內容是被要求學生必須能夠背誦的。但仔細回想,我應該是當年班里為數(shù)不多沒有完成該項任務的人,文言文的拗口難懂是眾人皆知的,所以直到今天,我一直都很崇拜那些年能夠流利背誦全文的同窗們。
于是乎,《蘭亭序》似乎也成為了我心中始終無法逾越的那道坎兒,處女座的完美主義指引著我一次又一次地在歲月長河中努力撿拾著關于它的一切知識。但遺憾的是,盡管今天我可以自信地講,對于它的認知我已經(jīng)超過了大多數(shù)人,但對于那個當年老師提出的要求卻依舊無法完成。
《蘭亭序》開篇提到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應是公元353年的陰歷三月初三,一個特殊的日子——自漢代便開始的習俗,古人稱之為“修禊”。在這一天所有的人都要到郊外河邊去熏香沐浴,以洗去身上的不祥與晦氣,迎接新的開始,而《蘭亭序》其實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中誕生的。
那天,王羲之邀上謝安、孫綽等四十余名好友來到了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修禊事也”。亭子旁有湍湍的溪水流過,當然他們有沒有洗拭身體,我們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他們選擇了沿著溪邊席地而坐,“曲水流觴”卻是一定以及肯定的了。“曲水流觴”是古代文人在修禊事時開展的一項活動,它至少需要三五好友,當然人越多越有意思,每個人在蜿蜒曲折的溪流邊逐次坐下,將盛滿酒的漆器酒杯(古稱之:觴,由于杯子兩側各有類似耳朵的把手,故也稱之為耳杯)放至水面,任其漂流,杯子漂到誰那里,誰便取杯而飲、即興吟詩??梢娙绱烁哐胖饔x,絕非尋常百姓所能及。
活動期間,王羲之被要求寫文記錄此次活動,就像書的開頭要有個序,年輕人吃飯聚會發(fā)個朋友圈一樣。于是他借著酒力揮毫潑墨,心手合一、洋洋灑灑28行、共計324個字。此時的王羲之恰巧50歲,正是中國人口中“知天命”的年紀,那時古人的生活環(huán)境遠比我們艱苦,能活到70歲便已是“古來稀”了。因此,他借著步入晚年的感慨以及出身兩晉名門,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的人生閱歷,一氣呵成,將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全部囊括于此文之中,由事上升到人、社會乃至環(huán)顧整個宇宙與人生。
文章一改漢魏文人單純感嘆人生短暫的舊套,轉而用無限的宇宙來反觀有限的人生,在無奈的短暫之中找尋新的無窮逸趣。加之《蘭亭序》當日在書寫上的絕妙,更彰顯出其超凡脫俗、卓絕于世的一面。文中連續(xù)出現(xiàn)的二十個“之”、五個“懷”、七個“不”字,竟然從用筆到體態(tài)上無一雷同,甚至達到了連酒醒之后的王羲之自己也無法超越的地步。
就像他在記錄當日風景時寫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是什么樣的情懷才能使一個人生在戰(zhàn)亂的年代卻淡然自得,跳出狹隘的紛爭,轉而抬頭仰視宇宙之浩渺,俯視萬物之生靈,并借此之景,達到身與心的極大愉悅。每每念到此句,我都不禁自問,盡管時下我們擁有了多種休閑方式,可以在酒吧、飯桌上暢飲高歌、不醉不歸,但又有幾個可以像他們那樣以一種虔誠尊敬的態(tài)度,雙手高舉耳杯,于大自然中吟詩作對,為宇宙萬物,更為自己的內心。
而后王羲之還在縱觀各色人生的經(jīng)驗中總結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就是說“不管你以前得到什么樣的快樂,其實轉瞬之間,很快就都已經(jīng)成為了過往”。接著他又在生死這一大事上,結合眼中古人的經(jīng)歷與文章,最終在結尾處為后人留下了跨越千年的經(jīng)典之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大意是講:對于人生啊,生死啊這些問題,后人看我們,其實與我王羲之今天看古人是一樣的,若是枉費了人生則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今天要將蘭亭集會的所有人員以及他們所作的詩篇全部記錄下來,盡管時代有別,世事變化,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動因以及情景是相同的。希望后代讀者若有一天看到我今天所寫的《蘭亭序》,也會和我一樣有所感慨。
宋拓定武蘭亭貼故宮博物院供
寫到這兒,王羲之為整個修禊活動所作之序就算是告一段落,其實本也就是如此的簡單與平常。但一切似乎并未結束,因為它給后人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王羲之所希望的“有感于斯文”,在隨后的日子里,它不僅超越了曲水流觴中眾人所作的詩集——《蘭亭雅集》,更是產(chǎn)生了無法估量的蝴蝶效應,它在文化與書法領域亦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隨后的歷朝歷代中讓無數(shù)人為其瘋狂、癡迷,眾多戲劇性的故事以此為契,流傳于世,甚至連皇帝也成為了它的忠實粉絲。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推波助瀾的代表人物。他不僅自己臨摹蘭亭真跡,還時常命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官員進行臨摹、拓印,因此各個不同版本的《蘭亭序》摹本被流傳了下來,使我們今天有幸能夠得見。但凡事有利必有弊,由于李世民對《蘭亭序》的過分癡迷,臨死之際,他對兒子也提了個要求,“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令所有人驚訝和惋惜的是,他竟然讓兒子在他死后將此幅真品與其一同入葬昭陵,以便地下仍可欣賞。
結果《蘭亭序》便永遠的“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了。當然,這也搞得后世清代的乾隆皇帝只能低頭長嘆,誰讓自己當皇帝當?shù)耐砟?真跡無緣,摹本就絕不能再錯過了。為防萬一,乾隆皇帝更是命人選出八件《蘭亭序》的臨摹珍本,直接刻于石柱之上,并謂“蘭亭八柱”,這樣便確保了《蘭亭序》書法的萬代傳承。當然皇帝也自有他的良苦用心,八柱之一便是其御筆親作,癡迷程度也由此可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蘭亭序》的內容以及書法就這樣被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傳頌、認知以及推崇。時至今日,每一名書法愛好者都會對其頂禮膜拜,不懂書法的人也會對其青睞有加,它甚至被印刷在書包、T恤乃至各類公共場所,成為眾人皆知的文化符號。
拉拉雜雜講了這么多,其實對于《蘭亭序》而言,只不過是很小的一部分知識,就我來說,其實更希望能借此文與蘭亭“若合一契”,讓更多的人能夠讀懂它的內容,愛上它的書法。同時也借此虔誠地向王羲之以及他最偉大的作品《蘭亭序》俯首一拜,當然也包括我當年的老師,希望這可以彌補我至今都沒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