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潔凈大陸 豐富資源

 

極晝極夜 冰雪覆蓋

 

蘊藏無數科學之謎

 

35年前的今天

 

中國第一支南極科考隊出發(fā)

 

前往這片神秘大陸...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遙遠最孤獨的大陸,嚴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長期以來拒人類于千里之外。但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不畏嚴寒、克服多重困難,只為揭開南極的神秘面紗——

 

1984年11月20日 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出發(fā)

 

由科學家、軍人、建筑工人、船員、記者等591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出發(fā),奔赴南極。他們將要建設我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這支龐大科考隊的領隊叫郭琨。到目前為止,我國建設了5座南極科考站,其中有兩座是由他親自率隊指揮建設的。他七赴南極,長期在極寒條件下工作。接到任務時,他說:“這件事情,事關民族榮譽,國家尊嚴。我就是拼了老命,也得把這件事情做好了。”

 

1984年12月30日 五星紅旗第一次插上南極大陸

 

54名中國南極洲考察隊隊員登上南極洲喬治島,五星紅旗第一次插上南極大陸。中國人對南極這塊神秘土地的探索,由此開始。

 

1985年2月25日 第一站長城站建成

 

僅僅用了40天時間,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建成,可謂奇跡。而波蘭的考察站建設,花了三年。蘇聯站站長問中國考察隊:“他們一天給你們多少錢?”“我們不要錢也干,你一天給我們一萬也不給你干!”

 

1989年2月26日 中山站建成

 

長城站建成4年后,中國開始建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這個任務同樣落在了郭琨肩頭。有的國家代表斷言:“中國想進南極圈建考察站,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

 

第二次前往南極時,中國考察隊乘坐“極地號”科考船在南極冰區(qū)突遇特大冰崩。“我們立即進入緊急戰(zhàn)備,船員全部上甲板,有人寫好了遺書,以為要船毀人亡了。”被困的第7天,“極地號”才開始從冰川中突圍。

 

最終,科考隊順利完成了建站任務,而新建成的中山站也引來了不少南極“居民”——企鵝的圍觀。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中山站建成,舉行升旗儀式。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中山站第一期工程全景。新華社記者張繼民攝

 

幾經擴建改造,中山站現在作為南極內陸考察的樞紐和固定翼飛機的保障基地,進一步提升著中國南極考察的綜合能力。

 

2004年10月25日 首次考察南極冰蓋最高點

 

2004年10月25日~2005年2月18日,中國科考隊首次對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qū)實施了科學考察。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qū),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

 

2005年1月18日下午3時許,中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張勝凱將一根標志桿深深地插進一片地里。中國南極科考隊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2019年1月16日,一面嶄新的國旗在南極冰蓋之巔飄揚。當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來到海拔4093米的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在南極冰蓋之巔換上了一面嶄新的國旗。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2009年2月2日 在“冰穹A”上建立昆侖站

 

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qū),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建立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昆侖”是一座高山,而昆侖站正是南極海拔最高的一座科學考察站。我國南極科考正向內陸縱深進入,越攀越高。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2009年2月2日,建成后的中國南極昆侖站。中山站時間2日9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正式開站,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冰蓋隊隊長李院生被任命為首任站長。圖片來自新華社

 

2014年2月8日 度夏站泰山站建成

 

中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巍巍泰山,國泰民安。泰山站海拔高度約2621米,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溫度-36.6度,可滿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2014年2月8日,我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這是泰山站主體建筑透視圖。 圖片來自國家海洋局極地辦

 

2018年2月7日 預計四年后建成南極第五站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在南極恩克斯堡島舉行了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羅斯海新站選址奠基儀式。羅斯海新站位于南極三大灣系之一的羅斯海區(qū)域沿岸,是南極地區(qū)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qū)域,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目前已有美國、新西蘭、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在此區(qū)域建設了7個考察站,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qū)也設于這里。

 

中國羅斯海新站預計4年后建成,中國新時代南極工作的新征程已經悄然開啟。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從直升機上俯瞰恩克斯堡島上的中國羅斯海新站臨時建筑。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攝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默默無聞地奉獻是“南極人”的必備品德,但他們每個人都值得被銘記。

 

這些輝煌的時刻,豐碑似的人物,成就了今天——

 

2019年10月15日 “雪龍2”號首航南極

 

10月15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從深圳起航赴南極考察。作為一個南極考察“新手”,難免有些“生疏”,不過他此行可不孤單,陪他一同前往南極的還有他的老大哥“雪龍”號。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雪龍”號與“雪龍2”號

 

2019年10月22日 “雪龍”號同“雪龍2”號共赴南極

 

10月22日,“雪龍”號承載107名考察隊員以及1450噸物資,離開上海,前往南極執(zhí)行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雪龍”號計劃總航程約3.8萬海里,預計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11月7日,“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兄弟已經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港首次匯合,也標志著我國極地科考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次,兩艘“雪龍”承擔了重要任務:

  • 為中山站運送物資、裝卸貨

  • 更好地認識南大洋資料匱乏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性

而作為南極科考任務“新手”,“雪龍2”號還要經歷一系列的考驗:首次穿越魔鬼西風帶,首次在南極圈開道破冰……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作為見證者、記錄者,央視記者喬亞美也跟隨著“雪龍2”號向南極大陸進發(fā)。

 

記者手記

 

今晚(北京時間11月19日凌晨1點),時區(qū)又往前調整了一個小時,正式進入了東五區(qū)時間,也就是中山站時間。這會兒是南極時間晚上11點,天還有些微微亮,雪龍2正在緩緩行駛,伴隨著破冰的震動感。我又跑到駕駛臺上來了。這是我這段時間最常來的地方之一,看著時間在這里凝結成冰雪,分外純凈。據說凌晨就要進入密集浮冰區(qū)了,有些緊張,也有期待。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2019年11月19日

 

“雪龍2”號馬上進入密集浮冰區(qū)

 

35年前的今天 我們第一次向著極南出發(fā)

 

郭琨這樣形容自己第一次乘船前往南極的經歷:一言不發(fā),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九(久)臥不起,十分難受。

 

惡劣的環(huán)境、遙遠的海上航行,科考如此艱難,但不管是這些“南極人”,還是那些“北極人”,他們心中都懷揣著夢想,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心若向陽 便不懼寒霜

 

眼里有光 便只顧遠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