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機織漢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成功復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80520804444857959

 

1995年,“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出土照   齊東方攝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1995年在新疆尼雅遺址出土,轟動世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1年多的努力,成功地“以漢機織漢錦”,用復原的西漢提花織機織出了“五星錦”。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織造館里,博物館技術(shù)部研究館員羅群手持梭子,腳踩踏板,正在一臺“滑框式一勾多綜提花機”上織造“五星錦”。復制的“五星錦”幅寬48厘米,已經(jīng)織出21厘米的長度。

 

這臺機器的原型是2012年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漢墓的西漢提花機模型。2014年,作為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的專項課題,中國絲綢博物館牽頭成都博物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浙江工業(yè)大學之江學院按一比六的比例成功將其復原。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研究員說,提花技術(shù)是紡織史上的里程碑,其核心技術(shù)就是編制提花程序,把它貯存在織機的綜片或是連接綜眼的綜線上,可以說是電報、計算機等近現(xiàn)代科技的先聲。

 

2015年,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部門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復原“五星錦”。羅群回顧說,最繁重的工作是“穿綜”,要把10470根經(jīng)線在84片花綜和2片地綜上穿插到位,為此,他們從去年2月起,忙活了將近1年。

 

“真可謂‘錯綜復雜’,而且要織出來方知‘穿綜’是否正確。84綜應(yīng)該是上限,再增加綜片,給絲線施加的張力就太大了。現(xiàn)代紡織‘五星錦’也要用最先進而非普通的電腦提花機,可見漢代織錦工藝的精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80520804447822324

 

復制后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浙江在線  魏志陽

 

之所以要使用如此多的經(jīng)線,一方面是因為在唐代以前,中國人織的是“經(jīng)錦”,即用經(jīng)線生成花紋的錦,像“五星錦”就用上了五種色彩的經(jīng)線,以紅黃藍白綠五色對應(yīng)五行,體現(xiàn)了漢代一度流行的黃老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則是“五星錦”或是由幅度更大的錦裁剪的,因此復原幅度可以更大,以利裁剪。趙豐介紹說,他們將“五星錦”和其他多片漢錦作了對比,最終把復原的文字確定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

 

不過,“漢機織漢錦”進度并不快。羅群說,史書有“六十日成一匹,匹值萬錢”的記載,當時就算一個老練的織工,一天也只能織出約13厘米長的錦,由此可見,錦在當時何等貴重,“匹值萬錢”也不足為奇。

 

在20日舉行的課題中期研討會上,當時的尼雅考古隊隊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齊東方教授說,成功復原讓他重溫了發(fā)現(xiàn)“五星錦”的興奮,更為他推測“五星錦”是蜀錦提供力證。同為隊員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局副局長李軍則對“五星錦”出土時的光彩照人記憶猶新,建議進一步研究其染料工藝。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巡視員羅靜表示,復原工作成功挖掘詮釋了文物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等多方面價值,對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意義重大。趙豐介紹說,接下來他們還將運用高科技手段,進一步探究漢錦中蠶絲產(chǎn)地、染料使用等課題。 (新華社杭州5月21日電 記者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