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臺北的一座“詩舍”與一堂中國“文史課”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3-26 14:40:12 | 來源: 新華社 |
掩映在綠樹蔭下,位于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5、27號的“齊東詩舍”顯得蒼老、安詳,喜鵲在枝頭“碎碎念”,枝頭在春風里輕輕搖,春風在這新舊交錯的城市里年復一年。
3月25日,這是坐落于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5、27號的“齊東詩舍”。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周末的“齊東詩舍”比平日要熱鬧些,因為按下工作暫停鍵的熱愛文學的普通人要來此赴一個特殊的約會。25日就有一場講座在此舉辦,主講者是臺灣著名戲曲學者曾永義,這堂課的題目是中國文史中的“四大美女”。
曾永義先生長期致力戲曲理論、戲曲史研究和昆曲推廣,著有《明雜劇概論》《蒙元的新詩——元人散曲》《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等,改編創(chuàng)作昆曲劇本《蔡文姬》《楊妃夢》和京劇劇本《御棋車馬緣》《霸王虞姬》等。此外,他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參與舉辦“昆曲傳習計劃”,邀請大陸昆曲藝術(shù)家來臺講學。
3月25日,曾永義(右)在臺北“齊東詩舍”為文學愛好者講演《文史中的四大美女》。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關于西施,曾永義不僅講到《左傳》《國語》《史記》,還提出西施故事文本取自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談到貂蟬,又分析了《后漢書》……分析兩岸中國人所熟知的“四大美人”故事,他把“史說”與“戲說”對照,把臺下聽眾帶入到對歷史、文化更深的思考之中。
“盡信書不如無書”,曾永義引述孟子語說,歷史人物受不同時間及觀念、情感影響,成為后人借鏡或尊崇對象,而每個年代的思想觀念都有差異,人們的詮釋也不盡相同。民間傳說如同堆雪人般,將大眾期待的樣貌加以塑造,成為一種“類型”,隨著時間慢慢定型而化作“典型”。
“民間故事是民族意識、思想、情感逐步累積的結(jié)果。”曾永義認為,中華民族有大量的民間故事,反映了民族的共同意識形態(tài)。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集歷代愛情故事之大成,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至今都廣為流傳。
一堂中國文史講座,近兩個鐘頭。時間悄然劃過,“詩舍”里人們不劃手機、不理會鳥叫車鳴聲,似乎真是和曾老師穿越回到那遙遠時空里,如沐春風,靜靜思忖歷史文化雕刻的時光。
齊東詩舍,就是這樣一個隱匿于繁華都市的文學地標,讓人們可以“暫停”忙碌,“任性”回歸詩意的居所。
聽完曾老師的“文史課”,走到院中,仰望高聳的苦楝樹,它有個英文名是Chinaberry。臺灣作家席慕容有如是描?。?ldquo;你最好在三月底和四月初的季節(jié)里去,你會看見他開了一樹,豐美而又柔和的花簇,粉紫的花簇開滿在灰綠的葉叢之上,遠遠望去,你幾乎不能相信,一棵苦楝能夠開得這樣瘋狂而同時又這樣溫柔。”
今年苦楝樹花還未盛放,但即便如此,詩文之花在這里始終馨香浮動。“齊東詩舍”里有一個常設的臺灣詩歌展,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詩人手稿,其中有日本殖民臺灣時代高揚中華民族意識的賴和、林幼春等,也有1949年后來臺的大陸詩人周夢蝶、洛夫等。
湖南籍著名詩人洛夫本月19日在臺北病逝,“齊東詩舍”當天在社交網(wǎng)站推送先生2015年所做的講座視頻。“有人問我,詩歌不是早就死掉了嗎?”洛夫在開場白里說,他剛走訪大陸十多個城市,看到各種詩歌活動,“詩歌的生命力完全出乎我的想象,今天在這里也看到這么多人。詩歌永遠是人生命力旺盛的表現(xiàn),雖然是個孤寂的事業(yè)。”
“今天不是詩的時代,卻是需要詩的時代。詩人的最高使命是什么?”想著洛夫的話,看著周遭包圍的高樓,讓人覺得“齊東詩舍”像一個空間概念上的洼地,但在心靈層面卻是一處高臺。(新華社臺北3月25日電 記者陳鍵興、石龍洪)
相關新聞
- 2018-03-19著名詩人洛夫凌晨逝世,與余光中并稱詩壇雙子星座
- 2018-03-26臺灣知名戲曲專家談中華“美人”
- 2018-03-23“海峽號”每周二平潭往返臺中航班4月起停航
- 2018-03-23統(tǒng)計顯示:臺灣本科學歷人群失業(yè)率最高
新聞推薦
- 前三季度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跨境電商,助力中國品牌出海2024-10-30
- @在閩臺胞 一批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值得關注 涉及四方面17條2024-10-29
- “我為臺胞辦實事”推進活動在京舉行2024-10-29
- 福建發(fā)放“福馬同城通”卡(金融卡)2024-10-28
- 結(jié)婚照講述漢藏一家親,無花果見證兩岸同胞情2024-10-28
- 歷史必須銘記——島內(nèi)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9周年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