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美國 售票速度以秒計算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美國 售票速度以秒計算

 

2016年,一部只有3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爆全網(wǎng),豆瓣評分9.3,70%的人給了5星好評。

 

2016年12月,這部備受好評的紀錄片以紀錄片大電影的形式登上中國大熒幕。在中國上映幾個月后,《我在故宮修文物》制片人雷建軍攜大電影前往北美,進行線下觀影活動。

 

雖然是在海外組織放映,但這部片子在紐約的售票速度卻幾乎是用秒計算的,經(jīng)常是票一推出便被搶購一空。有一次,在紐約文化沙龍組織的放映會上,能容納200人的放映廳座無虛席,這樣一部小人物的紀錄片在海外引發(fā)觀影熱潮。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美國 售票速度以秒計算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美國 售票速度以秒計算

 

美國中文網(wǎng)在報道中提到,透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鏡頭,看到的不是高冷的博物院工作人員,而是一群樸實的手藝人的故事。在這群匠人身上,看到的是對物質(zhì)、時間和浮躁生活的超然。

 

在修表師傅王津眼里,相比擁有一件“珍貴的懷表”,他傾盡一生想要的,僅僅是將每一件經(jīng)過他手的文物修復回曾經(jīng)最美的樣子。

 

制片人雷建軍說,《我在故宮修文物》側重的,不是故宮的建筑或歷史,而是作為一家博物館,里面珍藏的藝術品是如何經(jīng)由文物修復師一代代保護和傳承下來的。“文物修復師身上的‘匠人精神’是故宮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美國 售票速度以秒計算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增添了一些有意思的情節(jié)——比如會在故宮里迷路的修復師,修復師們熱熱鬧鬧地打杏兒分杏兒,每天5點下班時修復師們?nèi)绾螜z查院子并一道一道地鎖好宮門……

 

電影版本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并沒有旁白出現(xiàn),而是請來了侯孝賢的御用剪輯師和操刀《聶隱娘》的廖慶松,完全用鏡頭語言來講述修復師們的故事。這些鏡頭不僅把手藝人做東西時那份氣定神閑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也讓觀眾得以沉下心來,去思考手藝人們的匠心、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美國 售票速度以秒計算

 

《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版這次赴美還參與了電影節(jié),制片人雷建軍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在美國發(fā)行,讓故宮里修文物的這些人的故事被更多的西方觀眾所知曉。雷建軍堅信,紀錄片里“他們”身上的精神會感染每一位熒幕后的“我們”,“他們”帶來的感動是不分國籍的。(樊小菲/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