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談飲食之道: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5-19 16:09:09 | 來源: 重慶晚報 |
孔府菜(資料圖)
早在孔老夫子那里,已經(jīng)開始談論飲食之道。
人生無大事,吃就是大事。早在孔老夫子那里,已經(jīng)開始談論飲食之道。他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睦碚摗V袊糯妹朗车奈娜?,蘇東坡先生算得重要一人。他曾寫過《菜羹賦》和《老饕賦》。以他名字冠名的杭州名菜東坡肉、四川的東坡肘子更為后人所廣知,比他的詩文更深得民心。蘇東坡還曾特意作詩介紹烹調(diào)經(jīng)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陸游,是一位不亞于蘇東坡的業(yè)余烹飪大師。在他的詩詞中,詠吟烹飪的有上百首。例如記錄他會做飯(面)菜(羹)的詩句就有“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面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
梁實秋擅長于寫幽默風趣、活潑灑脫的閑適小品,他的《雅舍小品》與《秋室雜文》被朱光潛先生認為“對于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堆派嵝∑贰分杏卸嗥鑼懨朗车奈恼拢淖趾啙嵍辔稛o窮,寫西施舌(一種貝類)、醋熘魚、獅子頭、薄餅的幾篇讀來令人想據(jù)案大嚼大快朵頤,梁先生寫老北京的燒鴨、豆汁兒、小吃酸梅湯和糖葫蘆,讀來更令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據(jù)說在臺灣,家庭婦女都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當菜譜讀的。
林語堂說過這樣的話:“人世間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們鄭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據(jù)說,每到一處,林語堂最先摸清楚的就是吃東西的地方,無論高級飯店,還是路邊小攤,他都要一一去嘗試。
翻閱周作人的著述,有關飲食的文字亦比比皆是。關于吃飯與筷子、喝酒與酒友,關于魚、蟹、海錯和味之素,關于臭豆腐、油炸鬼和端午節(jié),關于苦茶、鹽松樹和北京的茶食,關于梅子、菱角和故鄉(xiāng)的野菜,等等等等,總有些清新雋永、別出心裁的妙論,他曾在苦雨齋里不止一次說起他家鄉(xiāng)紹興風味食物。就算是野菜,在他平淡沖和的文筆下,也不免讓人神往。試想一下,在風雨瀟瀟之夜,坐在烏篷船里,喝幾盅酒,聽雨打小船的聲音,那份意境實在唯美。
汪曾祺是當代最會談吃的作家,他不但文章寫得清淡,做菜也有一手。據(jù)說臺灣女作家陳怡真來大陸訪問,指明要去他家作客,那頓菜并不奢華,都是汪老親自下廚。其中一道干貝蘿卜,女作家連稱好吃,吃不完竟要打包帶走。后來汪老說,那些天正是小蘿卜最嫩的時候,水分又足,當然不難吃。最不起眼的東西往往卻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喜歡吃的人都是很樂觀,汪曾祺在文革中下放,沒得吃,自己畫馬鈴薯,畫完一個,丟到火里就算是烤著吃了,還說自己是世界上吃過馬鈴薯品種最多的人。
陸文夫是堪與汪曾祺比肩的美食家級的作家。他曾描繪五十年代在江南小鎮(zhèn)的一頓低吟淺酌:這是一條小石碼頭,店主從河里拎起一個篾簍,簍里有一條活桂魚,約兩斤不到點。按理桂魚超過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陸先生此時饑腸轆轆,卻希望越重越好。買下魚后,打兩斤仿紹,店主引其從一吱吱作響的木樓梯上,樓上空無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見底,風帆過處,群群野鴨驚飛,再極目遠眺,青山隱隱,面對碧水波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自斟自飲,足足逍遙了三個鐘頭。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青年論壇在香港舉辦 聚焦人工智能發(fā)展2025-01-09
- “浙”里江山登高迎新年,兩岸攜手逐夢新征程2025-01-09
- 融·合|“回家”的運動 讓兩岸青年的心貼得更近2025-01-09
- 誦《鄉(xiāng)愁》、齊跳舞 兩岸青年同書中國“?!?/a>2025-01-09
- “西安藝術之匙·歷史之門”臺灣大學生研學活動在西安舉辦2025-01-09
- 2025年第二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完成全部布展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