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掃 綠色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時。如何祭祀逝者、寄托哀思?沒有焚燒紙錢的黑煙,沒有燃放鞭炮的嘈雜,鮮花祭奠、居家祭奠、網上祭奠等新的祭奠方式正逐步興起。

 

社區(qū)公祭 倡導文明理念

 

不用舟車勞頓,不用遠涉重洋。社區(qū)公祭是一種新的文明祭祀形式,不僅方便社區(qū)居民祭奠逝者,還大大緩解了清明節(jié)公墓祭祀的壓力,更符合新時期倡導的綠色清明、文明祭祀的新理念。

 

近日,北京西城區(qū)月壇街道鐵二社區(qū)清明節(jié)集體共祭活動在金助友家政公司舉行,200多名外地在京人員與60余位社區(qū)居民一起,折疊白花、千紙鶴,為逝去親人獻花寄語,遙寄哀思。金助友家政公司總經理王志強說,往年,一些家政服務員會在清明節(jié)期間買紙錢,夜晚到路口燒紙。如今舉辦社區(qū)清明共祭活動,安全環(huán)保又有意義。

 

近年來,一些網站開設了“網上祭奠”。河北省唐山市針對“7·28”大地震24萬人遇難的情況,專門開發(fā)了“唐山7·28紀念網”;石家莊市人民紀念堂在推出文明祭祀網的基礎上,還專門投資興建了電子祭奠廳,為已經接受電子祭祀的群眾提供地毯、熱水、鮮花等多項免費服務。

 

回歸自然 安息鮮花叢中

 

近日, 河北省雙鳳山陵園又一次舉行“公益花壇葬”集體安葬儀式,又有20名故者在鮮花簇擁中安息。生態(tài)花壇葬是墓葬與樹葬的創(chuàng)新,它改變了傳統(tǒng)公墓單一的形式,用花壇代替墓穴,將骨灰放置于可降解的骨灰壇中,深埋在美麗的花壇之下,不留墳頭、不立碑,骨灰壇經過一段時間自行降解后,讓逝去的親人回歸自然,在郁郁蔥蔥的花壇中生命得到升華。

 

“植蒼松翠柏樹新風,留青山綠水福后人”,樹葬保持了人們對已故親人“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習俗,又凈化了環(huán)境。24年來,遼寧沈陽紀念林骨灰樹葬,融合了花葬、草坪葬等多種葬法,現已安葬骨灰33萬盒次。綠化植樹20萬余株,綠化荒山、荒地760畝,總體面積達1000余畝,每年的祭祀人群都超百萬人。

 

骨灰撒海 情義留在人間

 

骨灰撒海,是又一種綠色的殯葬方式。將骨灰由長久存放逐步過渡到人生魂歸自然,是喪俗的重大突破。這有利于節(jié)約土地、發(fā)展經濟,有利于移風易俗,有利于文明建設。

 

汕頭人常年生活在海邊,“魂歸大海”既自然又親切。1998年以來,每年清明前后,在附近海域舉辦的骨灰集體海葬活動,至今已有27次,共有7.5萬多份骨灰撒入大海。全市累計可節(jié)約土地400多畝,資金1億多元。在收費服務環(huán)節(jié),汕頭市從原來的讓利于民、虧本運作到對特殊困難家屬的減免,再到全面推行惠民政策,減輕了群眾負擔。

 

沈陽市從1997年開始進行骨灰撒?;顒印I蜿柺忻裾钟嘘P負責人說,實行海葬最大化節(jié)約了土地,普通一畝墓地安置150個逝者骨灰,如果按一年撒海骨灰1500個計算,每年可純節(jié)約土地10畝,節(jié)約石材2250立方米。

 

倡導低碳 確保安全有序

 

祭掃都趕在清明時節(jié),很容易出現“趕”和“擠”的現象,不少人采用燒紙錢、燃香燭、放鞭炮等形式,也會誘發(fā)較多不安全隱患。

 

2013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從殯、葬、祭等方面對推動殯葬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日前,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各地要堅持“文明低碳祭掃”主題,有力應對清明節(jié)集中祭掃帶來的問題,確保清明祭掃安全文明有序。

 

竇玉沛要求各地大力推廣家庭追思會、網絡祭掃等文明低碳的現代祭掃方式,積極組織社區(qū)公祭、集體共祭等現代追思活動,努力使群眾從實地實物祭掃轉到對逝者的精神文化傳承上來。同時,要強化安全意識,特別加強殯儀館、公墓在祭掃高峰和人員密集期的安全管理,嚴防發(fā)生安全事故和擁堵踩踏事故。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