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卻有生命力”——香港青少年在黔體驗非遺技藝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7月3日,香港學生在貴州省務(wù)川縣龍?zhí)洞逭故局谱鞯脑咀髌?。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一根約三米長的竹篾,居中折斷一分為二,隨即用兩條竹篾在重復(fù)的壓和挑間進行編織……在仡佬族青年彭江的手里,韌勁較強的竹篾如絲線般被編織起來,圍坐在周圍的香港師生們看得認真,有模有樣地跟著學起來。
這一幕發(fā)生在貴州省遵義市務(wù)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坪街道龍?zhí)洞宓呢罾凶?ldquo;篾雞蛋”制作體驗現(xiàn)場。7月1日起,來自香港寧波第二中學、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46名師生來到貴州開啟了仡佬族文化研習之旅。
“篾雞蛋”又稱“篾球”,是一種用竹篾片編成、形似雞蛋的圓球,是仡佬族獨有的傳統(tǒng)文體活動——打“篾雞蛋”的主要用具。
7月3日,香港師生在貴州省務(wù)川縣龍?zhí)洞弩w驗仡佬族剪紙技藝。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篾雞蛋’的制作主要遵循壓一挑一的編織技巧,需要耐心細致。”彭江邊教學邊講解。香港寧波第二中學的初三年級學生楊子歌認真聆聽,緊跟每一步教學動作。
“編織原理相對簡單,但竹篾比較硬,想要像穿針引線一樣進行編織很不好控制,而且越往后交叉點比較多,也容易搞錯壓與挑的順序。”楊子歌說。
像楊子歌一樣,所有香港師生都是第一次體驗制作“篾雞蛋”。雖然整個學習制作過程較慢,但大家都努力地嘗試體驗。在跟著老師學習時,香港寧波第二中學的張綺雯還不時用手機上網(wǎng)查看“篾雞蛋”制作教學視頻。
心靈手巧的她成為現(xiàn)場完成“篾雞蛋”制作最快最好的同學。“仡佬族很有智慧,通過兩片輕薄的竹篾就能編織出一個形如雞蛋、中空輕巧的圓球。雖然編織過程不易,但這樣的竹編技藝能夠一直從古流傳至今,說明仡佬族文化傳承得不錯。”張綺雯說。
正當其他人制作“篾雞蛋”時,來自香港寧波第二中學的陳詠濠和多名同學來到一旁的空地上,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體驗起打“篾雞蛋”。
打“篾雞蛋”是仡佬族集慶禮和競技于一體的特色文體活動,歷史悠久,包含了多種運動技巧,并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貴州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聲鑼響,陳詠濠和其他9名同學分隊對抗,他們手握“篾雞蛋”,或跑或跳,或踢或投,大家使出渾身解數(shù),“篾雞蛋”迅速在隊友之間傳遞開來,只為投入對方的背簍里。
不一會兒,他們就玩得滿頭大汗,場下的師生們也不時為他們加油喝彩,活動現(xiàn)場十分熱鬧。“雖然叫打‘篾雞蛋’,但這項仡佬族體育運動現(xiàn)在也融入了足球、籃球以及橄欖球的很多技巧,既需要大家團結(jié)協(xié)作,也需要個人隨機應(yīng)變,整個過程很有趣。”陳詠濠告訴記者。
仡佬族是貴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此次香港師生到訪的龍?zhí)洞迨秦罾凶寰劬拥墓糯迓洌瑩碛?00多年的歷史。
在龍?zhí)洞?,香港師生一行還相繼體驗了仡佬族扎染技藝、酥食制作以及剪紙等多項非遺文化。他們在了解非遺傳統(tǒng)技藝的過程中,感受著仡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這些非遺文化歷史悠久,但都比較鮮活,很有生命力,親自動手體驗,猶如跨越時空去觸摸厚重的仡佬族歷史,很有意義。”香港寧波第二中學的黃宇彤激動地向同伴展示親手制作的扎染制品。
“參加民族文化研學比單純的景點觀光更有意思和意義。”在香港寧波第二中學帶隊老師吳子健看來,此次貴州之行不僅讓學生們系統(tǒng)地了解仡佬族歷史文化,還能在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體驗中,親身感受到多民族融合發(fā)展的中華文化魅力。
新華社貴陽電 記者駱飛、劉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