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增華:中山陵何以成為兩岸一座“心橋”?
編者按: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慎終追遠。3月26日起,中新社“東西問”推出“兩岸同祭”特別策劃,透過兩岸同胞共同祭祀伏羲、黃帝、炎帝、孔子、屈原、媽祖、中山陵的文化傳承,洞見兩岸同一血脈,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同祭。敬請垂注。
中新社南京3月30日電 題:中山陵何以成為兩岸一座“心橋”?
——專訪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副館長鄢增華
中新社記者 楊顏慈
2023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7周年。清明前夕,兩岸同胞自發(fā)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以瞻仰先生遺風。百余年光陰荏苒,中山精神歷久彌堅。
近日,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副館長鄢增華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從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中山陵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發(fā)揮的作用等方面,探討如何更好發(fā)揮中山陵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的歷史和情感紐帶作用。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可否從生平事跡的角度,介紹一下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地位和功績?
鄢增華:孫中山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旗幟,投身民主革命事業(yè)。在他的領(lǐng)導和影響下,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結(jié)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孫中山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真誠合作,在中國共產(chǎn)黨幫助下,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改組中國國民黨,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進。
2021年,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diào),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qū)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中新社記者:孫中山先生為何選擇南京紫金山麓作為埋骨之地,中山陵的建造過程是怎樣的?
鄢增華:早在1912年,孫中山先生與隨行人員一起到紫金山行獵。他見此處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便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這是孫中山最早表達安葬紫金山的愿望。
1925年,孫中山在病重彌留之際,又囑咐國民黨人及夫人宋慶齡:“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孫中山病逝后,遵照他的遺愿,宋慶齡、孫科等親屬與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成員多次到紫金山實地察看,最終選中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的一處空地作為墓址。
中山陵的建造分三部工程進行,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1929年春,中山陵主體工程完工,并于6月1日舉行隆重的安葬典禮;全部工程歷時近6年,于1931年底全部完工。
宋慶齡曾多次來過中山陵。1949年10月16日,宋慶齡專程由北京到南京謁陵。
中新社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每逢孫中山先生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都會在中山陵舉辦紀念活動。臺灣各界人士到大陸參訪時,中山陵也是必到之處。如何看待兩岸同胞圍繞著中山陵的這份歷史認同?
鄢增華:孫中山先生是兩岸同胞共同尊崇的歷史人物。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所在地,也是聯(lián)結(jié)海峽兩岸的重要橋梁和情感紐帶。
2005年4月27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率領(lǐng)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赴中山陵拜謁。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以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
連戰(zhàn)在謁陵時說:“到此地,我們尤其回想到中山先生那種壯闊的思想,那種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奉獻的精神。所謂博愛,所謂天下為公,都在(中山陵)這個碑、牌、門樓上面寫得清清楚楚。”
2008年至2009年間,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兩次拜謁中山陵。他表示:“兩岸之間必須正視歷史,面對現(xiàn)實,然后開創(chuàng)未來,中山陵就是一個正視歷史的最好證據(jù)。”
迄今,洪秀柱、朱立倫、林豐正、蔣孝嚴、郝龍斌、蕭萬長等臺灣知名人士,及近300批次的臺灣參訪團體專程赴中山陵謁陵。臺灣民眾來大陸工作、旅游時,多會選擇到中山陵瞻仰拜謁。
2023年3月28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一行拜謁了南京中山陵。在中山陵祭堂耳房,馬英九題寫“和平奮斗 振興中華”,以志紀念。
馬英九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深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zhàn)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回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xiàn)。希望臺灣青年深入了解中山先生生平和兩岸關(guān)系,認清兩岸一定要和平奮斗才能振興中華。
中新社記者:孫中山先生的精神為何成為增強兩岸同胞認同感與凝聚力的“心橋”?
鄢增華:兩岸同根同源,孫中山先生是近代中華民族進步的象征。他畢生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奮斗,他所倡導的“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等,至今仍然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的共同理想和精神追求。
孫中山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他的精神和思想具有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是海峽兩岸共同的精神財富。
因此,中山陵不僅是兩岸同胞、全球華僑華人共同瞻仰的精神圣地,更是聯(lián)結(jié)華夏兒女情感、溝通兩岸親情的紐帶,增強兩岸同胞認同感與凝聚力的一座“心橋”。
中新社記者:當下,應如何發(fā)揮中山陵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的情感和歷史紐帶作用?
鄢增華:兩岸同胞同宗同文,但“臺獨”勢力千方百計推動“去中國化”,已經(jīng)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兩岸歷史文化的割裂,傷害了兩岸同胞的感情。在此背景下,孫中山先生作為聯(lián)結(jié)海峽兩岸歷史的關(guān)鍵人物,對中山精神的持續(xù)、深入研究及對其思想更為廣泛傳播顯得尤為重要。
在孫中山思想傳播方面,要注重挖掘?qū)O中山思想的當代價值,講好“中山故事”,多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傳播活動。同時,可以通過推進世界范圍內(nèi)孫中山紀念地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與臺灣民間文化團體及臺灣孫中山研究機構(gòu)和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發(fā)揮孫中山思想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的當代價值。
加強交流合作、實現(xiàn)融合發(fā)展,是發(fā)揮孫中山精神紐帶作用的重要舉措,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福祉所在。兩岸文化交流是消除兩岸認知距離與隔閡的推手,是溝通兩岸情感的紐帶和橋梁。放眼未來,仍需透過文化的互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為早日實現(xiàn)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貢獻力量。(完)
專家簡介:
鄢增華,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副館長、副研究員,多年來側(cè)重于孫中山生平事跡及思想、精神的研究,立足中山陵,長期從事開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