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針對蔡英文竄美采取反制措施必要且正當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 針對中國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蔡英文以“過境”為名竄美并與美國會眾議長麥卡錫見面,多位兩岸專家受訪指出,蔡英文打著“過境”的幌子在美從事政治活動,圖謀提升美臺官方往來和實質(zhì)關系,本質(zhì)上是“倚美謀獨”的挑釁行徑,嚴重危害臺海和平穩(wěn)定和國際秩序。中方采取堅決反制措施,完全正當、合理、必要,充分彰顯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鮮明亮出維護臺海和平穩(wěn)定理性負責的態(tài)度。

 

美臺勾連變本加厲各有盤算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指出,蔡英文的“過境”動機絕不單純,美方為所謂“過境”提供便利背后自有盤算,一個是企圖“倚美謀獨”,一個是意在“以臺制華”。蔡英文勾連美國反華勢力玩這種“過境”把戲已有多次,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美國反華勢力與蔡英文一拍即合,公開為蔡英文‘臺獨’挑釁撐腰打氣,企圖通過打‘臺灣牌’來為中國統(tǒng)一設置障礙,遏制中國發(fā)展進步、阻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李鵬說。

 

臺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認為,蔡英文“過境”企圖借助所謂的“國際活動”凸顯臺灣,進行“臺獨”活動。美國反華勢力則希望通過打“臺灣牌”向中方施壓,操作相關議題,謀求利益。蔡英文此次“過境”的種種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為迎合美國反華勢力進行的表演。

 

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說,美國一些極端政治勢力在臺灣問題上已食髓知味,打“臺灣牌”不停手;蔡英文接近“畢業(yè)之旅”的“過境”竄美之行,顯然也想尋求所謂的政治或歷史“突破”。

 

破壞一中原則必遭堅決反制

 

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強調(diào),臺灣問題歷史經(jīng)緯清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是中國內(nèi)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指出,美方在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中作出鄭重承諾,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中美建交以來,歷任美國政府均明確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朱松嶺認為,美方口頭上稱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實際上不斷“切香腸”,企圖歪曲、篡改、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賴岳謙也指出,實際上,美方的行為是在破壞其一個中國政策。

 

美國反華勢力長期企圖介入臺灣問題,但在中國人民堅決斗爭下,圖謀一次次遭到挫敗。“美方種種言行無法改變臺灣問題是中國內(nèi)政的性質(zhì),無法撼動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無法動搖國際社會一個中國原則的廣泛共識。”李鵬說。

 

李振廣指出,蔡英文此次“過境”竄美,引發(fā)臺海局勢新的動蕩。麥卡錫與蔡英文見面,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侵蝕和破壞,美方完全明白中方立場。臺美勾連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在先,中方不得不堅決反制,這完全正當、合理、必要。

 

“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方說到做到,也是以理性負責的態(tài)度維護臺海和平穩(wěn)定。”他說。

 

臺灣前途在于國家統(tǒng)一

 

專家指出,無論“倚美謀獨”還是“以臺制華”,都會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動蕩,危害臺海和平穩(wěn)定,破壞和平統(tǒng)一前景,給臺灣帶來災難性后果,嚴重損害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

 

李鵬說,美國反華勢力越來越口無遮攔和肆無忌憚,民進黨當局一味甘當美遏華馬前卒,投靠美國無異于“抱薪玩火”,為謀“獨”不擇手段,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將會給臺灣帶來嚴重后果。

 

臺灣國際戰(zhàn)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認為,蔡英文若繼續(xù)“倚美謀獨”,很可能一失足,給臺灣民眾留下千古恨。

 

劉相平指出,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加劇臺海局勢緊張,島內(nèi)社會愈加不滿,批評聲浪高漲。“美國從不關心臺灣前途和民眾福祉利益。逼迫臺積電搬到美國,把武器賣到臺灣,明擺著是要挖空臺灣,讓島內(nèi)百姓當戰(zhàn)爭‘炮灰’。”

 

朱松嶺說,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不得人心。“臺灣民眾愈加看透臺美勾連的丑惡戲碼。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發(fā)展、不要對抗,才是島內(nèi)主流民意。”他指出,近期兩岸交流回暖,島內(nèi)社會希望盡快恢復兩岸交流往來的呼聲強烈,就是明證。

 

“臺灣前途在于國家統(tǒng)一。”劉相平呼吁,廣大臺灣民眾應徹底認清美國“以臺制華”不良居心和嚴重危害,充分認識“統(tǒng)一有好處、‘臺獨’是絕路、美國靠不住”,順應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決反對“臺獨”和外部勢力干涉,與大陸同胞共同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記者尚昊、石龍洪、章利新、許雪毅、黃揚、陸華東、王承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