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臺灣姑娘的浪漫約定

兩個臺灣姑娘的浪漫約定

 

陳亞妏(左)與吳芳容正在交談。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8月17日,在2022年兩岸關(guān)系研討會上再度相遇,兩個臺灣姑娘有說不完的話。去會場的路上、會中休息間隙、用餐的時候,她倆滔滔不絕地交流著“幼教經(jīng)”。

 

兩人相差兩歲,都從事學前教育行業(yè)。去年,兩人在一次兩岸青年教師交流活動中初識。

 

1990年出生的陳亞妏來自臺灣桃園,曾在臺灣花蓮一幼兒園任教5年,2017年被引進到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qū)當幼兒園老師,現(xiàn)在已是平潭第二實驗幼兒園副園長。2019年,她獲得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比陳亞妏大兩歲的吳芳容家鄉(xiāng)在臺灣彰化,4歲時隨父母來到鄭州定居。2017年,她在鄭州創(chuàng)辦了兒童美術(shù)教育機構(gòu)“貝兒瑪利利”。

 

“我的培訓機構(gòu)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經(jīng)歷了‘水土不服’。我想引入臺灣學前教育一些好的理念和方式,但可能它需要一個接軌的過程。最困難的3年,我們只招收到30名學生。”吳芳容說。

 

陳亞妏說,自己初到大陸時,也經(jīng)歷過兩岸教育理念的碰撞。在學前教育階段,臺灣老師非常主張孩子自己照顧好自己。而大陸很多家長習慣一手操辦,影響孩子自理能力的提升。起初,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家長的質(zhì)疑,“老師是不是太嚴厲了?”“是不是老師自己沒有孩子,所以不理解父母照顧孩子的心情?”但是慢慢地,家長們看到孩子身上的可喜變化,都很感動。“作為幼師,我們不是教練的角色,而是陪伴和欣賞孩子的角色。”陳亞妏說。

 

吳芳容也有同感。“家長們越來越注重素質(zhì)教育,通過我們的努力,家長們看到孩子性格的變化、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不再計較某一項技能的提高,更加相信孩子能做的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多。”如今,她的教育機構(gòu)招生人數(shù)倍增,更收獲了一批“鐵粉”家長。

 

兩岸教育理念雖有差異,但兩個臺灣姑娘都覺得,可以各取所長,因材施教,在交流磨合中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

 

在她們看來,學前教育是一份浪漫而充滿意義的事業(yè)。“以后可得隨時交流呀!”兩個“孩子王”約定,在學前教育這條路上一起努力,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本報記者 沈劍奇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