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吳天璽的別樣冬至日 “我是臺胞,更是河南人”
吳天璽(右)給社區(qū)志愿者贈送《風雨思歸程》書籍。黃玉良攝
12月21日是冬至,在河南省鄭州市金色港灣社區(qū)豫臺有約文化交流中心的小院兒里,臺胞吳天璽和她的三哥吳天順,一邊和親朋好友吃親手包的餃子,一邊跟遠在臺灣的大哥吳天鑫一家視頻通話,過了一個特殊的兩岸線上團圓節(jié)。
因疫情阻隔,吳天璽和大哥一家已經有一年沒有見面了。中午時分,吳天璽打開微信視頻并連接電視大屏幕,和身在臺灣臺中市的大哥大嫂互致問候。這邊白白胖胖的餃子已經出鍋上桌,電視屏幕上,大哥家的湯圓正冒著騰騰熱氣。“這是餃子湯圓話團圓。”吳天璽笑說。
南北方習俗不同,臺灣冬至吃湯圓,河南冬至吃餃子。“我們北方人還是習慣吃餃子。”吳天鑫脫口而出。“大哥,你在臺灣咋還成了北方人吶?”吳天璽跟大哥開起玩笑,吳天鑫卻回答得鄭重:“爸爸媽媽在河南落葉歸根,老家在河南,我不就是北方人嗎?”
餃子餡和面團是社區(qū)健康廚房的負責人蔡玉霞送來的,是社區(qū)冬至慰問臺胞的心意。在河南生活了30年,吳天璽為豫臺交流做了不少事,也深深地融入了當?shù)厣?,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是臺胞,更是河南人”。一起過節(jié)的臺胞鄒瑞芝,也已在大陸生活了20年,她說:“我喜歡大陸先進的網絡支付、網約車、點外賣等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更喜歡大陸開放的胸襟和縱覽全球的開闊視野。”
1990年,吳天璽隨父母來河南探親創(chuàng)業(yè)。從開煤礦到建印刷廠再到做媒體主編,吳天璽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后,開始投身公益事業(yè)。鄭汴馬拉松賽,她是發(fā)起人之一;南陽南召的楚長城認定,她是推手之一;河南王屋山、黛眉山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也有她揮灑的一份汗水。
在南陽南召楚長城的認定過程中,吳天璽意外發(fā)現(xiàn)了鄧州“臺灣村”。她考證發(fā)現(xiàn),360年前,臺灣阿里山鄒人依那思羅等臺灣少數(shù)民族同胞,隨鄭成功部將黃廷赴河南鄧州屯墾,與當?shù)鼐用穹毖苌⑹诮裉爨囍菔械膹埓彐?zhèn)上營村形成了580戶、2600多名臺灣少數(shù)民族后裔的“臺灣村”。其后,吳天璽在兩岸間不斷穿梭聯(lián)絡,終于在2005年5月,促成臺灣少數(shù)民族鄒人與鄧州“臺灣村”認親,分隔300多年的兩岸親人,在河南新鄭機場首次激動相擁,一訴衷腸。
兩岸間的尋親故事令人感動,吳天璽由此寫成了《風雨思歸程》一書。之后,她又以書為藍本,投資拍攝了同名電影。“電影已經殺青了,正在進行后期音效制作,力爭明年7月份首映。”吳天璽對吳天鑫說。
吳天璽窮一己之力,只為將兩岸同根的文化歷史脈絡呈現(xiàn)給公眾。她感嘆,現(xiàn)在兩岸關系日趨緊張,大陸疫情早已得到控制,臺灣卻還以疫情為借口,幾乎切斷了兩岸人員往來通道,連大陸臺胞回臺探親都顯得阻礙重重,能有個大家都認可的綠色健康碼就好了!“兩岸都是一家人,本該和和氣氣愉快相處,攜起手來共同打拼。”吳天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