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的發(fā)展是臺灣的機遇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3-18 10:33:35 | 來源: 中國臺灣網 |
“大華網絡報”18日發(fā)表評論說,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主持會議并決定的所謂反制“一國兩制”七項綱領,都以塑造兩岸藩離、抵制互利雙贏為考量,包括在經貿方面。然而,多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行政導向不僅不敵市場導向,而且會傷害臺灣自己的利益。
七項綱領中的經貿方面是:“積極協助臺商回臺投資,強化國際布局,積極與主要貿易伙伴洽簽多邊、雙邊經貿協議”。從文字來看,說的都對,也應該做,可是臺商回臺投資問題和臺灣企業(yè)界近年所高聲疾呼的“五缺”,沒有兩樣,不解決這“五缺”,臺商回臺必然受限,加上企業(yè)界和外商都憂心忡忡的兩岸關系,也大大減損了臺灣的投資環(huán)境。
至于對外洽簽經貿協議,除了美、日各有他們所要求的開放牛豬及有食安疑慮的產品進口臺灣無法解決外,各國均忌諱兩岸關系惡化,致使臺灣希望洽簽經貿協議難以跨步。若非馬英九執(zhí)政時兩岸互動良好,新西蘭、新加坡與臺灣的經貿協議就簽不下來。蔡英文執(zhí)政的兩年多,只與經濟力薄弱、人口僅百余萬的史瓦蒂尼簽了經貿協議,幾乎沒有實質意義。蔡既無意改善兩岸關系,對外經貿協議其實寸步難行。
反倒是中國大陸經濟力旺盛,給外界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機會。臺灣每年從大陸賺取八、九百億美元的出超,若非如此,臺灣每年將有數百億美元的貿易赤字,根本不是臺當局和民眾能夠承受得起的。可見大陸和市場對臺灣絕對不可缺。遺憾的是,馬當局時兩岸簽署及實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后,服務貿易協議、貨品貿易協議均遭民進黨所阻,斷送了臺灣更大的機會。相對于各國各地區(qū)更積極地搶進大陸,臺灣對大陸市場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意味著的是臺灣的經濟損失。
1990年時,大陸的GDP僅及日本的八分之一,去年已是日本的兩倍多。而大陸在改革開放最初的1980年,GDP只有美國的10.7%,至2018年已追到美國的66.3%。
以兩岸來說,1993年大陸的GDP為臺灣的2.5倍,此為雙方差距最小的時候,23年后的2018年,大陸已是臺灣的22.3倍,其一年的增量即達臺灣GDP的兩倍有余。以廣東一省而言,在2007年追上臺灣,10年后的2017年已達臺灣的兩倍半;在這一年,江蘇省GDP也是臺灣的兩倍;至2018年,除了這兩省外,加上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共7個省,GDP均超越臺灣;未來的兩年里,緊追在后的湖南、湖北、福建三省都會逼近臺灣。
因此,改善兩岸關系、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才是臺灣“貨出去、人進來、發(fā)大財”的坦途。蔡英文、民進黨怕臺灣對大陸依賴太深,那是從脫離大陸、推動“臺獨”的角度作思考。
相關新聞
- 2019-03-14張志軍:我們的目標是團結臺灣同胞共同致力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
- 2019-03-15臺灣加入大灣區(qū)可分享十大紅利
- 2019-03-11“新四通”拉近兩岸心靈距離
- 2019-03-05網友:兩岸城市交流 蔡當局要攬功還是推責
新聞推薦
- 昆山兩岸主題金融改革試驗區(qū)4年落地71項創(chuàng)新成果2024-10-31
- 中國航天員一次次自信出征,底氣從哪兒來?2024-10-31
- 島內輿論:期待未來有來自臺灣的航天員乘著神舟逐夢2024-10-31
- 前三季度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跨境電商,助力中國品牌出海2024-10-30
- @在閩臺胞 一批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值得關注 涉及四方面17條2024-10-29
- “我為臺胞辦實事”推進活動在京舉行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