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根據(jù)網上數(shù)據(jù),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國作協(xié)有團體會員約50個,個體會員1萬余人,其中不乏新型網絡寫手加入這個傳統(tǒng)作家協(xié)會;而以不同形式在網絡上發(fā)表作品的中國人高達2000萬,注冊網絡寫手200萬,通過網絡寫作獲得經濟收入的人數(shù)10余萬,職業(yè)或半職業(yè)寫作人超過3萬??稍谶@個龐大的寫作人群中,作品被譯介到海外的僅200余人,這個數(shù)字無疑會與前面的一系列大數(shù)據(jù)形成巨大反差,這一反差昭示出中國文學的國際化進程與當代中國繁榮的文學寫作現(xiàn)實極不相配,需要加快。

 

出色的外文翻譯推動文學走向世界

 

近10年來,莫言、曹文軒、劉慈欣等作家紛紛憑借其優(yōu)秀作品在海外斬獲大獎,他們在為中國寫作界帶來榮耀和自豪的同時,也吸引了外國的專業(yè)和普通讀者對中國作家作品投以關注的目光,更帶動作家同胞帶著急切的心情要將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

 

“中國文學走出去”這個話題時不時地被提起,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動力和障礙是什么”以及“走出去后又怎么樣”等問題,雖然有不少討論,但討論后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大家還在翹首以待。

 

關于“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yōu)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xiàn)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國內已經有一些人和機構在行動,比如創(chuàng)刊于1949年的《人民文學》這個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排頭兵已經開始其雜志雙語化進程,于2011年推出英文版,名稱為《路燈》,一年出四期,著力介紹新人新作和當代中國最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曾軍正在著手創(chuàng)辦兩本文學批評雜志《批評理論》和Critical Theory,二者互相關聯(lián),個別文章甚至會以雙語在這兩本雜志同時推出。這些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及批評的英文雜志在國內誕生,無疑會推動中國文學的國際化進程,但要辦好這些英文雜志,優(yōu)秀的文學翻譯必不可少。

 

正是因為有了出色的外文翻譯,作家莫言、曹文軒、劉慈欣才能在世界上斬獲文學大獎;正是因為有著出色的外文表達,海外作家哈金《等待》、戴思杰《巴爾扎克和小裁縫》、裘小龍《紅英之死》、歐陽昱《東坡紀事》才能在非華人讀者群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由此可見,用外文在國際上傳遞中國文學信息是多么重要。

 

一些外國漢學家已經在這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翻譯和研究努力,中國文學的國際化進程可能會更加緩慢。比如瑞典的馬悅然、陳安娜,美國的葛浩文,法國的何碧玉、安畢諾,德國的顧彬、高立希,韓國的樸宰雨,日本的坂井洋史等等,他們?yōu)橹袊膶W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翻譯了不少中國文學作品,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中國作家的海外讀者群。但是這些漢學家由于母語不是中文,他們在理解中文原著時會遭遇文字和文化上的雙重障礙,需要跨越雙重溝壑,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華人翻譯家應有用武之地

 

既然如此,華人翻譯家就應該有其用武之地,發(fā)揮其母語和外語優(yōu)勢,為中國文學的國際化進程助力。已經有華人翻譯家在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比如美國的劉宇昆就已將劉慈欣、郝景芳、陳楸帆、馬伯庸、夏笳等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發(fā)表,助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澳大利亞的陳順妍也把不少中文作品翻譯成了英文,為華人作家作品在英語讀者中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樣的優(yōu)秀華人翻譯家在海外為數(shù)不少。下文僅以澳洲為例,來談一談優(yōu)秀華人翻譯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加速的可能性。

 

澳洲是個移民國度,其居民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因此翻譯在澳洲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各個民族社區(qū)都需要母語和英語的雙向翻譯。澳洲國家口筆譯資格認證局能認證60余種各國語言和近50種澳洲土著語言,有經過認證的專業(yè)口筆譯從業(yè)人員近5萬人。開辦翻譯專業(yè)課程的高等學府,比如麥考瑞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等,為澳洲乃至全世界培養(yǎng)翻譯人才。

 

澳洲華人人口有100多萬,許多在澳洲高等學府受過翻譯專業(yè)訓練的華人精英紛紛創(chuàng)辦翻譯機構,比如李聿創(chuàng)辦的澳大利亞翻譯學院、秦璐山創(chuàng)辦的秦皇翻譯公司,都走在澳洲翻譯行業(yè)的前沿,成為翻譯領域的翹楚。這些翻譯學院和公司網羅了不少華人翻譯精英,為華人社區(qū)提供服務。在這些華人翻譯精英中,歐陽昱堪稱代表,他在澳大利亞翻譯學院執(zhí)教之余,從事創(chuàng)作、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已經出版了各類作品近90部,其中譯作就有40余部。這些華人翻譯機構和翻譯家有著深厚的中文基礎,同時又熟悉移居國的語言、文化和市場,有能力成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中的主力軍。

 

那么,如何把海外的翻譯精英機構和人才結合起來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加速呢?官方機構(比如中國各級作協(xié))和私人力量(比如翻譯公司和個體)攜手合作或許是可行之道。

 

官方機構可以設立文學翻譯基金,組織優(yōu)秀文學作品,吸引海內外翻譯高手申請。這些作品應涵蓋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反映出人性的共通之處,比如那些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寫普通人當下生活的作品,它們能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的不同生活側面和當下中國人的生活面貌,能吸引和打動讀者和譯者。隨著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會有越來越多國際人士對中國的方方面面感興趣,而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會成為他們了解和理解中國的重要選擇。

 

官方機構還可以與海外華人翻譯機構合作,聯(lián)手海外華人社區(qū),獲得全球華人社區(qū)的肯定與支持,將譯作的出版和發(fā)行都放在海外進行,借助華人社區(qū)的力量、網絡和渠道將這些作品在國際上發(fā)行推廣,減少出版和發(fā)行的運作手續(xù)和流程,縮短運作時間,使運作更快見效。

 

海內外翻譯公司和個體也可以運用自己現(xiàn)有和潛在的力量,主動參與到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中來,成為這個進程的主力軍。除了從國內官方機構申請翻譯項目之外,翻譯公司和個體也可以主動出擊選擇好作品,著手對能打動自己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比如德文翻譯家夏黛麗就因喜歡李洱的《花腔》而買下其德文版版權。雖然夏黛麗不是華人,可有實力的華人翻譯公司和個體也可以效仿其做法來翻譯那些能打動自己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成就自己的翻譯事業(yè),用自己在海外的人才、渠道或網絡優(yōu)勢為加快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貢獻力量。(倪立秋 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