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正視大陸民間對臺灣的心理轉變

臺媒:正視大陸民間對臺灣的心理轉變

 

2016年兩岸年度漢字評選在《中國時報》大樓揭曉,最后由“變”字當選,16位兩岸書法家齊聚一堂寫下“變”字。(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對于兩岸關系之嚴峻,臺灣多數人是既無感也不在乎的。陸客減少的沖擊盡管形諸報章,但除非身處其中,兩岸關系對臺灣民眾也就像其他事物的起落般,有高有低;而即便臺灣處于劣勢,但此劣,正如“友邦”的減少,牽涉的頂多是一點尊嚴、一絲心情,對日常并不產生直接影響;何況,執(zhí)政者還可以用數字與論述來讓大家自我感覺良好。相反地,這陣子在大陸,除非不提兩岸關系,只要一提,從官方到民間,鮮有不認其情勢嚴峻者,這種態(tài)度的落差,值得臺灣人警惕與重視。

 

評論指出,大陸人對臺灣,兩岸開放以來普遍是正面的,前期既欣羨臺灣的物阜民豐,后來更重視臺灣在中華文化傳承與發(fā)揚中的角色。正因如此,許多大陸人盡管認為中國終將統(tǒng)一,卻不以為這統(tǒng)一定要急于當前,讓兩岸彼此在文化與制度上相互參照,對未來的中國反而最為有利。

 

然而,現(xiàn)在卻不同,絕大多數的大陸人提起臺灣,印象就是負面的。負面,不來自大陸官方的宣傳。負面,也不因大陸的大國崛起,臺灣經濟實力放在大陸各省分也只能擠在中段班。負面,在對臺灣有一定了解的人身上,是政治的亂象與走向,臺灣提供的是負面案例,已缺乏參照的意義。而幾乎所有人覺得負面,是經過這1年多臺灣政治、文化上的諸多作為,讓大陸人感受到臺灣社會是背離大陸、仇視大陸人的。

 

文章指出,從火燒車事件的處理到“去中國化”的政治文化作為,種種都讓大陸人對臺灣人,在社會印象上,從溫潤有理轉為黨同伐異、冷血無情;在文化印象上,從傳承中華文化到數典忘祖;在制度印象上,從開放民主轉為民粹失序。而這樣的一群人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卻處處以優(yōu)越者自居,又何只是夜郎自大而已!

 

就如此,原有的欣羨體己,原有的血濃于水,乃轉為一種“你既無情,又怎能怪我無義”的情緒。這種情緒的轉移,讓臺灣在大陸原有的社會心理支撐幾乎蕩然無存。

 

說兩岸嚴峻、臺灣已涉險境,指的因此不只是政治接觸的停擺,不只是經濟利益的不再,而是這民心的轉變。如此,一旦有觸媒事件發(fā)生,難保不干戈對臺。

 

這民心的轉變,若只站在自身立場,可能不好說誰絕對是對,誰絕對是錯,但牽涉彼此的事,卻總是雙方的心理距離能愈拉近愈好。而過去,大陸民間的心理是主動貼近臺灣的,現(xiàn)在又為何迅速離去?

 

其實,兩岸開放以來,一直自詡為先進文明的臺灣,向來就較少貼近大陸的社會心理來看待對岸,也就因這心理的優(yōu)勢及現(xiàn)實的弱勢,也總一徑要求對方“不要傷害臺灣人的感情”,卻忘了許多時候,尤其1年多以來,我們也在傷害大陸人的感情。就如此,乃入于危境而不自知。

 

這心理的差距不設法拉近,兩岸就可能兵戎相見,臺灣又如何承擔得起!而差距的縮短,關鍵其實在臺灣。有文化認同的回歸,有對歷史進程不同的體貼,就不致走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對立。然而,在自認進步又一味強調主體的臺灣,這又何其難也?。ㄖ袊_灣網6月30日訊 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