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民族強盛 才是對“228”最好的紀念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2-28 16:21:04 | 來源: 中國臺灣網 |
今天,又是“228”,臺灣島內吵成一片。
70年前,臺北大稻埕煙販林江邁沒有想到,她的哭喊聲會引起震驚中外的“228”事件。她更想不到的是,“228”這個簡單的數字,撕裂了臺灣社會幾十年。
“228”,從兩蔣時代的噤聲,到李登輝“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到陳水扁設立“228”紀念廣場,到馬英九的屢屢道歉,臺灣社會越吵,“228”的真相離人們越遠,它已淪為民進黨打擊國民黨,進行“臺獨”動員的工具。
“228”是一個歷史悲劇,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但是,這個悲劇的發(fā)生,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民族分裂的必然結果。
1895年大清甲午戰(zhàn)敗,割臺灣給日本,就種下了“228”悲劇的種子。1895年5月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wèi)師團在澳底鹽尞登陸,展開了他在臺灣的血腥殺伐之旅。日本占領臺灣前期的20年,對臺灣人民的抵抗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
1920年代開始,臺灣的知識分子眼看臺灣回歸祖國無望,轉而開始了爭取“日臺同權”的和平斗爭道路,爭取臺灣民眾在日本殖民下能獲得一些權利。1937年中日全面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為了把臺灣建成戰(zhàn)爭基地,在臺灣開展“皇民化”運動,也就是文化上學日文說日語改日本姓名,信仰上毀中國寺廟砸祖宗牌位信日本神道教,生活上用日語作為日常交流語言。為了鼓勵臺灣人說日語,殖民當局開展“國語常用家庭”認定,凡被當局認定的日語常用家庭,其成員在就業(yè)升學升職等方面能優(yōu)先照顧,并提高戰(zhàn)時配給糧的標準,從而在島內營造出一派“說日語、改日名、信日教、當皇軍”光榮的氛圍。為了深入推進皇民教育,殖民當局在各行政區(qū)域、行業(yè)成立“皇民奉公會”,所有臺灣人都是會員。在這樣社會氛圍下,許多臺灣青年輾轉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zhàn),大多數人只能把對祖國的思念埋在心底。
歷經日本50年的殖民統(tǒng)治特別是后期10年的皇民教育,一些臺灣人的文化認同慢慢發(fā)生了變化,他們對殖民地宗主國與祖國的概念模糊了。當祖國即將光復臺灣的消息傳來,人們的心理經歷了從殖民地戰(zhàn)敗國到回歸祖國成為戰(zhàn)勝國的戲劇性轉變。1945年10月17日,當第一批國民黨軍隊從基隆港上岸時,基隆萬人空巷歡迎祖國的軍隊,有的婦女把藏在箱底的旗袍(日據時禁穿)穿上加入歡迎隊伍。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臺北30萬市民走上街頭歡慶。
然而,國民黨的接收大員并不了解臺灣人民的心。他們不知道臺灣人民歷經50年的殖民統(tǒng)治,所經歷的反抗與被鎮(zhèn)壓、經受的文化催殘與心靈煎熬;不知道當了50年賤民的臺灣人對自由民主的渴望;不知道經歷日本殖民掠奪的臺灣經濟迫切需要恢復;不知道被盟軍轟炸毀壞的鐵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需要重建;不知道600萬臺灣人需要食物填飽肚皮;不知道陸續(xù)回臺的臺籍日本兵需要就業(yè)。這些接收大員們就像接收大陸其它日占區(qū)一樣,把接收當成了發(fā)財的機會,讓接收變成了“劫收”。
臺灣人民沒有享受到理想中的祖國光復帶來的光明,戰(zhàn)爭的后遺征,通貨澎漲、食物短缺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臺灣民眾己從一年前的歡呼變成滿腹的怨氣。“228”前己發(fā)生數起搶米事件,社會上反對國民黨當局的氣氛就象旱季干柴,一點火星就可引燃。其時,國民黨在大陸的倒行逆施,早已引發(fā)全國人民反抗高潮,“反迫害、反饑餓、反內戰(zhàn)”風起云涌。陳江邁的哭聲就象一根火柴,瞬息引燃了臺灣人民反抗的怒火,“228”終于爆發(fā)了。
在今天的臺灣,民進黨及“臺獨”分子把“228”渲染成“臺獨”的源頭,這是典型的政治操作。“228”是近代中國人民經歷的無數苦難中的一個而已??嚯y的根源就在于國民政府的腐敗、中華民族的落后。沒有甲午戰(zhàn)敗,就沒有乙末割臺,沒有日本兩次對華侵略戰(zhàn)爭,就沒有近代中國任人宰割。包括臺灣在內的近代中國經歷的磨難充分說明,沒有強大的祖國,就沒有人民的自由幸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是對“228”的最好紀念。借紀念“228”操作去中國化、進行“臺獨”動員,其實就是在為下一個“228”播種。“228”是悲劇,被作為“臺獨”工具更是對“228”的大不敬。
在當年陳江邁被打的天馬茶樓的對面,就是大稻埕三大信仰中心之一的法主公廟。這座建于1878年的百年古剎,里面供奉著茶商陳書楚1869年從福建安溪請來的神明。他見證了大稻埕的興哀,從洋行興起茶香飄逸,到商賈云集黑手變頭家;從日本殖民鐵蹄,到依附殖民發(fā)家者的威勢;從臺灣人外省人的互相殘殺,到今日轉型正義清算。這變幻的世道他一一盡收眼底,不變是,大陸安溪永遠是他的祖庭。
臺灣社會有悲情,她被奴役過,但悲情不應成為制造新的悲情的手段和工具,更不是“臺獨”的理由和護身符!
融入祖國大家庭,建設強大的中華,才是臺灣的根本出路。(中國臺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新聞推薦
- 兩岸青年論壇在香港舉辦 聚焦人工智能發(fā)展2025-01-09
- “浙”里江山登高迎新年,兩岸攜手逐夢新征程2025-01-09
- 融·合|“回家”的運動 讓兩岸青年的心貼得更近2025-01-09
- 誦《鄉(xiāng)愁》、齊跳舞 兩岸青年同書中國“福”2025-01-09
- “西安藝術之匙·歷史之門”臺灣大學生研學活動在西安舉辦2025-01-09
- 2025年第二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完成全部布展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