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詩人隱居終南山:最大收獲是生命維度被拉長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05 16:31:39 | 來源: 長江日報 |
4000元租下終南山小院20年使用權,畫家、詩人冬子開始隱居生活。他的“山中生活”公布后,迅速刷爆朋友圈,他的首部散文集《借山而居》于近日出版,冬子用70多篇山上寫的文字,講述終南山上的詩意棲居。
近日,冬子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他對隱居這事兒頗為得意:“這世上有一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花一萬元有了個家
冬子原名張二冬,今年29歲,學美術出身。他說,選擇隱居終南山的原因很多,足夠寫一篇長文,“只是更多的是對西安的某種情結,或者是對民族文化根基的某種依賴吧”。
早在2010年,冬子就找到終南山上一個農家小院,和房東談好價,以20年4000元的價格,長租在此。“因為我沒有8000塊錢,所以只好租20年”。
真正住進去是2013年年底。入住時,冬子把一塊一塊石頭搬進院子,在院門正對堂屋的位置,碼出一條寬度適當、構成合理的路,再往石縫里填上細土。“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坐在臺階上,抽支煙,等一場雨。
接下來是刷墻,“平整會顯得刻意”,冬子把屋里簡單地刷白,留下顆粒和斑駁,他認為很質樸、極富美感。至于地面,冬子就用水泥糊了一層。
收拾得差不多時,冬子搬進家當,其實也很簡單:畫案、繪畫工具、藝術品。從山里撿一些有造型、線條漂亮的木頭,就可以用來做筆架或臺燈架。
于是,山中的生活開始了。“我喜歡早上起來,看一會兒從窗戶鉆進來的光。”“我經常弄不清星期幾。”
一天,一位北京來的朋友問冬子:為什么要住這里呢?冬子說,你看看這天,碧空如洗,那是它本來的面貌。
這次“定居”,租金連同家當、收拾屋子的錢,也不過花了一萬多元。“事實證明,有個家,有個院子,還有一個桃花源,并沒有那么難。”對于“隱居”一詞,冬子并不承認,“我只是找了個安靜的地方過日子。”
曬山中生活喚醒對閑適生活的饑渴
2015年初的一天,冬子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fā)了篇隱居小結“借山而居”,無心插柳,卻讓朋友發(fā)來信息說,朋友圈被那條貼子刷屏了。
很快,冬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公眾號從55個人,一天升到1246個人,“借山而居”,微信轉發(fā)上百萬次,引發(fā)千萬網友熱議狂潮,數(shù)百家媒體報道,上億次瀏覽閱讀,,甚至引發(fā)隱居終南山熱潮。
“于是你發(fā)現(xiàn),這個時代對于閑適淡泊的日子,是有多么饑渴。”冬子分析網絡熱傳原因,其實還有“饑餓感”。“人本身是從草木、泥土里長出來的,鋼筋水泥的環(huán)境呆久了,自然會對有花有草的田園環(huán)境感到懷念。”
對于網友海量的留言,冬子喜歡看,他說這種體驗如同躲在人群后面審視眾生相,特別有趣。“這是多么難得的體驗,它簡直就是一個當代藝術品。”
有很多網友問冬子:終南山還有沒有4000元的院子租?冬子回答:“秦嶺任意一個地方,往深山里步行3個小時以上都有這樣的院子。”“而我的院子,今年夏天3個月里都沒有水,得到一公里以外挑水。”有人留言:“若亦有隱世之心,然而茫茫終南,不知還有屋舍否?”冬子回復:“若有隱之心,處處皆終南。”
“半夜里突然有動靜你怕嗎?”
“住山是有門檻的。”對于那些想馬上效仿他的人,冬子善意提醒,住山生活并不都是那么愜意,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才可嘗試。最大的問題就是“鬼怪蟲蛇”或“空寂”,“半夜里突然有動靜,你真以為那是風吹草動嗎?那么是什么,和怕不怕,是哲學問題了。”
對于想學他的人,冬子翻出一堆難題:“想象過山里面停電嗎?然后剩下的才是寒冷、酷暑、幻想、深夜、閃電、陰雨天、背糧食、沒菜吃、下山、上山、伐木、挑水、陌生人敲門、漆黑一片……每一個你都能打敗,就可以進山。”
冬子坦言,山中的孤獨會讓他胡思亂想:亡靈應該就像流浪漢,白天躲在書柜后,或者床底下的黑暗里,晚上來回走動。有時候,有不該動的東西卻突然動了……
克服這種恐懼,冬子學會“選擇性相信”,如果做噩夢,他會告訴自己是最近身體太虛,或窗戶忘了關,平躺一會兒就行了。“應付怪力亂神,我的方法是:用無神論的論點來說自己的迷信”。
除了孤獨,山居生活的困擾還有“冷”。冬子說,2011年他在山上過年,沒電暖器,連窗戶都沒封,“跟零下10℃睡在外面差不多。待了兩天,基本上腳和手都是疼的,像錘子砸了一下那樣疼。”怎么忍受下來的?冬子說:“苦的存在是為了讓甜成為甜。”
以上圖片為《借山而居》書中配圖
【訪談】
因為熱愛生活所以“隱”于山中
一天做好三件事足夠了
讀+:山上的一天,你一般是怎樣度過的?
冬子:其實宅男的一天挺滿的。時間大部分都用來生活瑣碎,被養(yǎng)懶了,我發(fā)現(xiàn)我一天要做的事不能超過三件,超過三件,就一件都做不成。比如今天要洗衣服、掃地、給菜澆水,好,三件事夠了。再多一件,我就會手忙腳亂。剩下的時間就是曬太陽、發(fā)呆、聽音樂、寫字、喝茶、做飯、喂狗、喂雞、喂鵝、收雞蛋、曬被子等等。
讀+:山里除了美,還有苦吧?
冬子:春有百花,還有泥巴。秋有月,還有漫長的陰雨季。夏有涼風,還有蟲。冬有雪,還有寒冰。但我不寫泥巴路滑,不寫雨季漫長,不寫蟲咬,不寫冷。不值得寫。
讀+:山上的冬天怎么過?會不會特別冷?
冬子:挺冷的,不過還好,我農村長大的。西安霧霾也挺嚴重的,不過那是人間。山里的霧是有草香的,會奔走。城里的霾,有一股酸腐味。
讀+:孤獨時怎么辦?你是怎樣堅持這么久的?
冬子:那正是最讓我有存在感的瞬間。你沒有試過嗎?
“堅持”……這個詞用的,像是很吃力、很被動的樣子。我沒隱居,只是找個環(huán)境不錯的地兒過懶洋洋的日子。
讀+:至少沒人跟你說話吧,不會有失語的困擾?
冬子:說話指的是思想,通過聲帶——“發(fā)出聲音”,是思想的具象呈現(xiàn)。當我們沒有說話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說話,就像你此刻看著這些字,沒有聲音,但在你腦子里卻是在對話,是不是?所以我每天都說很多話,只是沒有發(fā)出聲音。
當然,我偶爾會和動物講幾句。
不舍生活品質就無法“隱于野”
讀+:很多網友關心,一個人住山里,你父母是什么態(tài)度?
冬子:有一次我在網上曬了張照片,勞動后的雙手磨了水泡,我媽媽看到后打電話給我,說著說著就哭了,我安撫了好久她才平復。
我爸爸來山上看過我,氣喘吁吁爬上來后,往畫案前一坐,就開始抹眼淚,說怎么也沒想到你過得這么窮、這么苦,受這么多罪。我對爸爸說:“我應該是最富有的人了吧。”爸爸瞥我一眼說,咱村里最窮的都比你這好,連個路都沒有,你看你住這破地方!
讀+:那你是怎么回答老爸的?
冬子:我只能撇開表面不談,說我過得如何得意、逍遙自在。每天都是星期天,每天都睡到自然醒,有吃有喝,這不是很好嗎?
報喜別報憂,這是對父母最好的愛了。所以我們都知道,把自己最狼狽的一面藏起來,騙他們放心。給他們榮耀和放心,就是最大的孝順。
讀+:你覺得你的隱居生活經歷,對別人有什么正面示范作用嗎?
冬子:我覺得我可以喚醒一部分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讀+:“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冬子:我覺得這句話是不成立的。繁雜而瑣碎的環(huán)境是針,只要扎你,疼痛神經就會有反應。之所以這句話盛行,是因為一個觀念流行都是源于他有很厚的群眾基礎的,因為能做到隱于野的人是極少的,而內心喜歡隱逸的人卻很多。
讀+:你覺得你這是一種隱士精神嗎?
冬子:隱,是哲學層面的,不進而退,以退為進。
讀+:既然有“隱”之心,為何還保持著和外界的聯(lián)系?比如出書、弄公眾號、回復網友。
冬子:因為我熱愛生活。
最大的收獲是時間,生命被拉長
讀+:對于當下的生活你滿意嗎?就準備一輩子這樣過下去,不尋找更好的方式?
冬子:頻繁的幸福感。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嗎?
讀+:過著這樣的生活,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冬子:時間,春華秋實,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生命的維度因此被拉長。
讀+:怎樣的生活是對得起自己的生活?
冬子:沒有標準。就像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生活的想象。山水田園有些人就不喜歡,有人就喜歡三室一廳,門口就是游樂場。我爸就很討厭農村,他的理想生活是住在城里,離地鐵口很近,但我非常不喜歡這樣的生活。
讀+:你怎樣看待別人投來的異樣眼光?
冬子:五百年前,他生長的地方,每個人都和他一樣,自由和愛,是生活的全部。五百年后,他回到這里,卻成了一只奇珍異獸。
讀+:你計劃在山上住多久?
冬子:沒有山,只有家。
讀+:如果有一天你下山了,會是什么原因?
冬子:愛。
寫書是為了整理思考的碎片
讀+:居住山中兩年后,你推出了《借山而居》這本書,動機是什么?
冬子:大概就是些生活里一些碎片思考的痕跡。
我覺得我寫東西大多數(shù)是自我的梳理。生活中很多話題一閃而過,值得反復咀嚼的我都會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寫作的意義對我來說在于強化加固那些認知,讓世界在你眼里呈現(xiàn)得更清晰,你駕馭起來也更自如。
讀+:之前有想過自己會因居于山中而出名嗎?
冬子:“想象”過出名,但沒“想出名”過,想象和想,是不一樣的。比如我還“想象”過飛。其實哪有出名。
每個人眼前都放著一塊閃閃發(fā)亮的鉆石,越想要的人,越是如何夠都夠不著。手伸越長,鉆石離他就越遠。而恰好,對鉆石看很淡的,只是當塊石頭一樣對待的那個人,鉆石卻悄然落到他的手心里。但落到他手里時,鉆石已經和石頭沒什么區(qū)別了。
讀+:在你的新書里有很多詩、隨筆,寫這些的時候,你是怎樣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冬子:寫作就是說話,我們去給人描述一件事,哪個詞精確能表達,那個詞就會在大腦里跳出來,詞語是無意識的。
讀+:“借山而居”刷爆了朋友圈,如何看待這種流行?
冬子:沒有人可以制造一個橫空出世的流行。每一個新的潮流都是偶然的,就像誰也不知道被刷屏的點開全文之后是“主要看氣質”。就像誰也無法預知最炫民族風之后是小蘋果。
但二手的流行,可以復制。
【書摘】
終南山的雪
我是喜歡下雪天的。董遇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雪天和晚上都是讀書最好的時候,就是因為太冷,人才懶得去想那么多事兒,只有這個時候,縮在屋子里讀書,便成了唯一的事。于是,對于讀書寫字來說,冬天最出成績。
夏日陰雨天,也不錯的,可以坐在門口看房檐的水滴答滴答掉在地上,專注幾個小時。開春后種幾棵芭蕉,那就更好了。不過董遇只說“陰雨者時之余也”,但沒說,連續(xù)的陰雨天很坑爹……去年九月西安連續(xù)下了一個月雨,整個九月我大門都沒開過,都快長綠毛了。直到彈盡糧絕,才不得不拄著拐棍披荊斬棘地下山背了些米面。不過至那次之后,就長了心,托高非在當當網買了本《野菜輕圖典》。
2011年我在終南山上過年,那個時候條件都不像現(xiàn)在方便,沒電暖器,也沒封窗戶。跟零下十攝氏度睡在外面差不多。切菜的時候,青椒和蒜苗什么的,就是一冰疙瘩。刀法再好也沒用,得拿刀背砸碎才能丟鍋里。我倆平常愛喝茶聊天,那天給凍美了,兩人一句話也不說,肚子里的熱氣要攢著。茶也不喝了,喝了茶半夜又得起床放水,想想要離開被窩就難過。待了兩天,基本上腳和手都是疼的,對,像錘子砸了一下般疼。
我當時想,哦,這就是冷啊,原來真的挺冷的。真的冷比想象的冷要冷得多,想象力永遠達不到那種冷。
我一直覺得任何一種經驗都是值得感恩的,即便是絕望的時候。比如寒風噬骨、大汗淋漓、萬眾矚目、寄人籬下等各種好的或者不好的體驗。我在它里面時,都會有意去客觀地感受它新鮮的那部分。當然我說的那種體驗的多樣性并不是指沒事給自己制造一個極端環(huán)境讓自己忍受,而是不得已處在一個極端環(huán)境下依然能找到希望的出口。所以物質是不拒絕的,有電磁爐當然不會燒柴。只是說沒有也很滿足、很嘚瑟。
冬子,原名張二冬,畫家,詩人。1987年生,2009年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現(xiàn)居西安。2014年,花4000元租下一處終南山的老宅,使用期20年,又花了幾千元將老宅改造成民居,一萬元實現(xiàn)“詩意棲居”。著有《借山而居》。記者宋磊 通訊員賈瓊
新聞推薦
- 兩岸青年論壇在香港舉辦 聚焦人工智能發(fā)展2025-01-09
- “浙”里江山登高迎新年,兩岸攜手逐夢新征程2025-01-09
- 融·合|“回家”的運動 讓兩岸青年的心貼得更近2025-01-09
- 誦《鄉(xiāng)愁》、齊跳舞 兩岸青年同書中國“?!?/a>2025-01-09
- “西安藝術之匙·歷史之門”臺灣大學生研學活動在西安舉辦2025-01-09
- 2025年第二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完成全部布展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