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王”到“耶穌”:孫中山開啟紀年新歷史
編輯: 陳鈞 | 時間: 2016-01-02 18:53:23 | 來源: 海峽飛虹 |
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各省都督: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年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黃帝紀年用至辛亥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31日)為止。自此,從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開始,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前后共用了二千零五十多年的帝王紀年法終止。
1912年元旦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同時也使用國號“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這一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以公元紀年為主要形式的陽歷在近代中國的蛻變,也從廣闊的層面上展現(xiàn)了近代中國思想觀念及社會心態(tài)某些方面的重要變革。因為紀年問題不僅僅關涉近代中國現(xiàn)代性追求中的世界主義和民族主義,還涉及政府政治權威的建構與民眾傳統(tǒng)習俗的改造。
比較明顯的例子,如明清之際,明末遺民懷念故國,在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順治在北京建立政權后,仍用崇禎十八、十九年,以至二十幾年,以表示自己不降清朝。辛亥革命前,清末革命黨人反對清朝君主專政,不用君主年號紀年,乃采用黃帝紀年或共和紀年。
那到底我國歷史上有哪幾種紀年方法呢?
干支紀年法。這是我國最早的紀年方法。天支就是天干、地支的簡稱。
古人把十天干(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排列組合,成為六十個不同的單位,六十是依次循環(huán),第一個單位是甲子,第六十個單位之后,又輪到第一個單位。其中干支名稱,參差錯綜,故又稱花甲子,后謂年滿六十為“花甲”,即由此而來。天支紀年一般認為是從西漢后期開始。過去常用天支紀年作為書籍、詩文題目:清俞正燮(字理初)著《癸巳類稿》,即因他癸巳完成此書。
《癸巳類稿》(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帝王年號紀年法,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最長我國特有的紀年方法,是我國古代帝王為了紀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漢武帝建元以后,凡新君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歷代相承。
我國自有年號后,年號就成了皇帝即位后所必須有的標志,用不用這個朝的年號,即說明承認不承認這個政權。三國時魏、蜀、吳三個政權,以魏紀年為主,則是以魏為正統(tǒng);以蜀紀年為主,則是以蜀為正統(tǒng)。
西歷,現(xiàn)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通用的陽歷,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的時間為一年而制定的歷法。是自羅馬大政治家儒略·愷撒(Caius Julius Caesar)開始的,是在埃及歷學的基礎上改訂的羅馬歷法。
公元(Anno Domnini,意為“基督紀元”)但并非自基督降生起即行使用的紀年體系, 而是在耶穌死后50多年時向前逆推得到的。人類文明史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發(fā)生于公元前(Before Christ)。
中華民國建立之后,陽歷取代陰歷成為官方主導的計時方式,紀年變革是政權鼎革的重要特征之一,陳旭麓就說:“紀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結(jié)果,但對中華大地上遠離革命風暴中心的人們來說,正是紀年的改革才使他們相信皇帝已經(jīng)倒了。”今臺灣地區(qū)仍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乃和:《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海豚出版社,2012年。
[2] 朱文哲:《從“耶穌”到“公元”:近代中國紀年公理之變遷》,《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
[3]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wǎng)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勛。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君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shù)據(jù)見證變化 中國經(jīng)濟展現(xiàn)強大韌性和內(nèi)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沈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lián)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jié)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jié)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yè)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zhuǎn)·杭臺兩岸年貨節(jié)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