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9年,香港砥礪前行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07-01 10:58:02 | 來源: 人民網 |
這些天在香港,慶?;貧w19周年的活動一場接一場。大小210余項活動,參加的團體逾千個,吸引逾30萬市民參與。全港義工服務日、購物優(yōu)惠節(jié)、《絲路花雨》舞劇演出、軍營開放日、嘉年華會……形式多樣,亮點紛呈。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執(zhí)行主席鄭耀棠說:“希望大家共同分享慶回歸的喜悅,繼續(xù)發(fā)揚香港人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放下政治爭拗,一起攜手向前,為香港社會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19年,就像一個邁向弱冠之年的青年,歷經成長的快樂與煩惱,需要鼓勁,需要調適,積蓄能量,邁向更光輝的人生。
成果豐碩 值得珍惜
“一國兩制”構想的初衷,就是要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yōu)勢,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wěn)定。19年,內地與香港、中央與特區(qū),一起奮斗,合力向前,一同走過風雨歷程,“一國兩制”實踐取得很大的成就。
香港保持了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繼續(xù)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和社會大局的穩(wěn)定。
因著“一國兩制”的保障,香港人當家作主,比起殖民管治時代,社會民主進步了許多。
目前,已有156個國家和地區(qū)給予香港特區(qū)護照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前不久公布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繼2012年之后重奪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第一位。
經濟上,香港雖然在國家經濟總量中的占比下降,成績仍然十分可觀,尤其是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據統計,2015年香港GDP達24025億港元,人均32.9萬港元。這個數字比起香港回歸前夕的統計,分別增加118%和85%。
特區(qū)政府財政一直保持穩(wěn)健,連年都有盈余,失業(yè)率長期處在低位。香港金融管理局最近公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為3603億美元,超過一年的本地GDP。
內地與香港在互惠互利基礎上攜手發(fā)展,例如港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yè)951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數量的51%,市值約占62%。
6月13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在一項論壇上介紹道,香港在國家金融開放上扮演了重要角色。2014年開通了“滬港通”,截至去年底,滬股通的累計成交額1.64萬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為8000億港元。目前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今年1至4月,香港人民幣實時支付系統平均每天的結算量達9000億元。
到香港的人會發(fā)現,居港者中碧眼金發(fā)的外國人特別多。香港一直是個開放的地方,今年連續(xù)22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走南闖北的港商楊良棟說:“海外各地的人來到這里都可以找到喜歡的環(huán)境,香港有能力持續(xù)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這里創(chuàng)業(yè)和生活。”
香港外來直接投資成績不俗,2014年首次名列全球第二,達1030億美元,僅次于中國內地。
海外品牌喜歡到香港市場“試水”。據報道,香港是2015年全球最多零售商首次進駐的市場,共計有73個新晉國際品牌,為全球第一。
6月15日,兩家英國公司在港開設地區(qū)總部,其中一家的總經理張漢華說:“世界各地以至內地的零售商紛紛在香港設立據點,我們必須緊跟步伐,利用香港拓展客戶群。”
香港的人均壽命位居全球第一,這令港人驕傲,也讓地球村的許多人羨慕。
盡管“香港居大不易”,多數市民仍摯愛這片土地,敬業(yè)樂業(yè)。記者認識的物業(yè)管理員李錫華,月薪1萬余元港幣,他說:“我只是個看更,有房住,日子過得可以。最近我有個跳槽的機會,薪水會加一點咯!”出租車司機鐘先生月入一萬五六元港幣,也覺得心滿意足,他說:“開的士,揾錢容易過內地吧!”而在賽馬會擔任高管的麥先生,年薪幾百萬港元,他說:“‘馬照跑’如今跑得更歡了,帶動馬會的慈善事業(yè)節(jié)節(jié)高,作為馬會人,有做不完的事情。”
“一國兩制” 不會改變
“與國家同行,這是香港成功之道。”連日來,許多愛國愛港人士談起時事,不約而同會說起中央政府和內地方面對香港的全力支持,祖國內地是香港的強大后盾。
香港中華出進口商會會長張學修深情回顧: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還有禽流感、非典的大天災,嚴重損害經濟民生。香港經濟一度負增長,股市及樓價曾經大跌,香港社會經受的沖擊和考驗沒有間斷。每當香港經濟低迷下行時,中央推出挺港措施,為香港渡過難關提供了有力支持。
香港資深評論員紀碩鳴提出一個問題,回歸后香港歷經風雨,如果沒有香港主權回歸,沒有實行“一國兩制”,沒有港人的高度自治和中央政府履行的責任,不知香港是否能撐過來?
“一國兩制”實踐正在深入推進中,香港在總體保持繁榮穩(wěn)定的同時,政制發(fā)展、政府施政、經濟發(fā)展、社會民生等方面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香港社會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衍生的民生問題集中顯現,高樓價導致市民置業(yè)難,年輕人向上流動困難;經濟增長放緩,傳統優(yōu)勢弱化,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緩慢;還有香港社會對政制發(fā)展和“一國兩制”認識的分歧,不時引發(fā)爭論和對立。
有人表示擔心,國家快速發(fā)展,是否不再重視香港?中央會否收緊對港政策?
這顯然是過慮了。事實上,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在國家發(fā)展大局和推進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將繼續(xù)全力支持香港,借助國家的良好發(fā)展局面實現香港自身的新發(fā)展。
近年來,針對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央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意義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進一步體現了中央對“一國兩制”初心的堅守。
今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視察香港時指出,“一國兩制”是一項基本國策,是戰(zhàn)略抉擇而不是權宜之計,不會改變。他說,“一國兩制”實踐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各方面的制度和體制機制尚需完善。一些深層次矛盾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顯現出來,這有其客觀必然性。我們不能因此就對“一國兩制”產生懷疑、動搖甚至否定。
前任特首董建華這樣解讀:香港社會風波頻生,有人擔心“一國兩制”會不會有變。張德江委員長來港視察,帶來的訊息是正面的,中央一如既往關心香港,愿意大力支持香港。
董建華最近在一次演講中大聲呼吁:香港人一定要團結,立法會要減少拉布、內耗,務求各方面共同努力,使管治重回正軌,回復有效施政,恢復建設和發(fā)展。這樣香港的民生問題以至政治困局才會得到解決。
有香港輿論指出,“折騰”對香港無益,香港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經濟,謀發(fā)展是第一要務。應借力國家發(fā)展,找準“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不斷提升香港原有優(yōu)勢,開創(chuàng)新優(yōu)勢,再續(xù)香江傳奇。
香港精神 和衷共濟
19年,四屆特區(qū)政府與港人同舟共濟,共同建設家園的事例,同樣可圈可點。
香港回歸后的首份施政報告,就提出建屋計劃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并設立市區(qū)重建局?;ǚ矫?,籌建從西九龍至元朗的西部走廊鐵路,擴建吐露港,展開九號干線等工程項目。
第三屆政府上任時,提出建設西九文化區(qū)和新郵輪碼頭新發(fā)展區(qū)等10項大型基建規(guī)劃。
今年初發(fā)布的施政報告,務實推動鞏固現有優(yōu)勢產業(yè),在扶貧安老、醫(yī)療衛(wèi)生等領域著力甚大,并就香港如何在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和“一帶一路”中尋找新機遇,提出具體措施。
香港太平紳士姚志勝注意到,過去4年香港財政開支增加55%,體現政府增撥資源響應社會訴求。其中,今明兩年房屋落成量持續(xù)高企,2016年私人樓宇落成量將達1.8萬套,創(chuàng)12年新高。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面對下行壓力,特區(qū)政府積極應對。包括財政預算中推出390億港元的稅務及短期紓緩措施,減輕市民負擔,支持本地企業(yè)。
為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香港決策者苦思良方。2008年金融危機后,特區(qū)政府深感“單靠金融業(yè)不能養(yǎng)活700多萬人”,香港經濟需要“過關升級”。此后,特區(qū)政府先是推動發(fā)展六大優(yōu)勢產業(yè),近年又努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科技。其中克服了一些困難,如歷經立法會多番“拉布”阻撓后,終于在去年成立了創(chuàng)新科技局。2016年度預算中,預留20億港元成立創(chuàng)科創(chuàng)投基金。政府還在科技園、數字港等地,以極低價格為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辦公室、實驗室、工作間等。
香港發(fā)展、脫困的一系列舉措,有的收到成效,有的剛剛破題,有的需要總結、提升。
值得贊嘆的是香港各行各業(yè)的人士。當行業(yè)面臨困難時,他們頑強拼搏,力主沉浮。
近期,訪港內地客人數在經歷高增長后下跌,業(yè)界急了,但大家并不氣餒。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表示:“香港有海洋公園,現在橫琴也有了;香港有迪士尼,上海也開張了。香港不可再躺在‘購物天堂’標簽上睡覺了。”客觀分析,訪港旅客一年還有幾千萬人的巨大體量,香港仍大有可為。業(yè)界想方設法穩(wěn)住客源,同時拓展新路,包括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旅游、力推“一程多站”及郵輪旅游等,收效較佳,今年1至4月,來自國際市場的過夜旅客有近8%的升幅。
許多能干的港商,仍然“拎著皮箱走天涯”。一個個考察團赴“一帶一路”沿線地方,有不少成功的記錄。香港遠東化工(集團)總裁楊良棟前幾年開始在立陶宛投資經營綠色產品,如今已投資了當地生產的啤酒、香檳、伏特加、干果脯、牙膏等產品。他把立陶宛產品進口到香港,銷售很好,每年有兩位數的增長。
香港的獅子山精神,意味著努力拼搏、和衷共濟。祖籍福建的許榮茂,是香港的“老移民”,2010年6月成立新家園協會,為香港新移民提供生活、培訓、助學等服務。上萬名新移民在協會的支持幫助下,努力拼搏,漸漸融入香港社會。許榮茂認為,獅子山精神不限于個人努力奮斗,精華還在于人與人的和諧合作關系,大家同在獅子山下,同舟且共濟。“盡管近年香港社會氣氛有所改變,我仍期待不同族群應互相諒解、彼此合作,‘放開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的確,對香港來說,前途光明,未來大有希望。對年輕的成長中的特區(qū)而言,要鼓勁不要唱衰,要自強不要怨艾。“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一國兩制”實踐不會拋錨,不會停止,而是處在新的起點,揚起了遠航的風帆。
(人民日報香港電)
新聞推薦
- 前三季度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跨境電商,助力中國品牌出海2024-10-30
- @在閩臺胞 一批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值得關注 涉及四方面17條2024-10-29
- “我為臺胞辦實事”推進活動在京舉行2024-10-29
- 福建發(fā)放“福馬同城通”卡(金融卡)2024-10-28
- 結婚照講述漢藏一家親,無花果見證兩岸同胞情2024-10-28
- 歷史必須銘記——島內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9周年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