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系出同源 勿以政治考慮踐踏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4-22 11:03:57 | 來源: 中國臺灣網(wǎng) |
臺灣《中華日報》22日社論指出,《中華語文大辭典》于20日正式發(fā)表,這是馬英九9年前的政見,在馬英九卸任前一個月面世,總算完成了一樁心愿。以大格局來看,兩岸文化系出同源,因長期隔海分治而出現(xiàn)差異事屬正常,因而有必要以辭典為平臺相互對照,以增進彼此了解。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綠營處心積慮從各個層面“去中國化”,其中即包括文化層面,即將就任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的蔡英文切勿重蹈覆轍。
從傳播理論角度來看,人們經(jīng)由資訊分享從而建立共同性。雖然兩岸都使用漢字,但大陸推行簡化字;雖然兩岸都說中文,但許多詞語的內(nèi)涵已南轅北轍;兩岸更有許多新創(chuàng)詞語,對方民眾未必了解其意。因此,馬英九推動《中華語文大辭典》,實有縮短兩岸文化差異之意義,有助于兩岸人民溝通。
舉例而言,兩岸民眾在一般生活中有時會說“對某人很‘感冒’”,但此處之“感冒”在兩岸卻是天差地別的意思:臺灣是討厭某人,大陸則是對某人很感興趣。大陸的簡體字中,雖然不少源自于漢字的俗字、古字或草書,但也有新創(chuàng)之簡化字讓臺灣民眾看了一頭霧水,例如簡體的“塵”字。何況,還有“不明覺厲”等新創(chuàng)用語,這些新創(chuàng)用語各有其不同的產(chǎn)生背景,對方民眾往往看不懂。
正由于兩岸存在這些生活當中隨時都可能接觸到的差異,在兩岸人民交流時,一旦無法明白對方的意思,輕則有如雞同鴨講,重則造成難以彌補的誤解。盡管兩岸之間尚有許多未解之結(jié),但交流卻十分頻繁,實無必要因溝通工具的部分差異而滋生困擾。
2012年在兩岸專家共同努力之下,由劉兆玄擔任會長的中華文化總會推出的“中華語文知識庫“先行建構(gòu)《兩岸常用辭典》,是馬英九兌現(xiàn)2008年政見的第一步。由中華文化總會邀請兩岸數(shù)百位學者專家歷經(jīng)6年編纂而成的《中華語文大辭典》,嚴謹而大量收錄兩岸常用字詞,更可緩解兩岸之間長期的繁體字、簡化字對抗,增進兩岸之間的相互了解。
2013年大陸中華書局以臺灣高中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基礎(chǔ),修訂出版《中國文化基礎(chǔ)教材》。此例說明中華文化的保存、傳授與發(fā)揚,并不因為兩岸政治體制有所不同而相互阻絕。
除了54萬多名原住民人口之外,絕大部分臺灣住民的祖先都來自中國大陸,兩岸文化一脈相承。但陳水扁執(zhí)政期間卻大力推動“去中國化”,而且教育、文化等層面都無法幸免于難,這種做法無異于切斷臺灣人與故土、與祖先的倫理及精神臍帶。2300萬臺灣人民固然可以存在不同的政治主張,但如果因為政治上的歧見卻要讓絕大部分臺灣人背根忘本,其政治道德令人不齒。
蔡英文于選舉期間一再強調(diào)自己是客家人,而客家人的祖先正是來自于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期盼蔡英文發(fā)揮客家人的本色,為臺灣人努力保存中華文化!
相關(guān)新聞
新聞推薦
- 免簽效應持續(xù)顯現(xiàn) “中國游”成“熱”體驗2025-01-06
- 武漢力翰人才離岸工作聯(lián)絡站揭牌儀式暨臺青科創(chuàng)沙龍活動成功舉辦2025-01-06
- 武漢始發(fā)至香港高鐵列車開通2025-01-06
- 平潭:兩岸同胞歡歌起舞慶元旦2025-01-06
- 臺東縣長赴大陸推銷“臺東果寶”番荔枝2025-01-06
- 春晚要來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完成首次彩排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