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兩學者獲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
編輯: 李琳 | 時間: 2014-07-28 16:11:27 | 來源: 香港《大公報》 |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韓一龍
香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姚望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以實驗揭示水結冰、冰化水“相變現(xiàn)象”原理的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韓一龍,以及預言量子計算機的香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姚望,一同獲得全球華人物理和天文學會頒授2014年“亞洲杰出成就獎”,成為服務于亞洲的50歲以下華人科學家的佼佼者。他們將于明年3月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接受殊榮。
于北京大學取得學士學位的韓一龍,是繼科大物理學系講座教授陳子亭、教授王寧后,第三位獲頒授同一殊榮的科大學者。大會表揚其利用創(chuàng)新的膠體實驗對晶體熔化、玻璃態(tài)轉變及幾何阻錯材料研究的卓越貢獻。
韓一龍過去10年一直致力研究材料物理學,期間有四年埋首“從單粒子尺度上看到熔化”研究。他帶領其研究團隊進行實驗,使用微米大小的膠體粒子作為“大原子”以模擬原子系統(tǒng),透過光學顯微鏡觀察膠體粒子運動,并利用圖像處理了解粒子運動的軌跡。
為進一步了解膠體晶體熔化過程,他們使用光束,不斷加熱膠體晶體內部。一旦溫度超過熔點,晶體表面結構亦不會受破壞,形成“均勻熔化”。這項基礎物理研究成功解釋科學界對熔化和結晶“相變現(xiàn)象”(Phase Transition)疑團,澄清了學術爭議,更首次檢測出膠體晶體受熱極限。
當過冷液體轉化至無序固體形態(tài),其黏度會大幅提升15個數量級,但竟然幾乎沒有結構變化。玻璃態(tài)轉變在2005年《科學》期刊被列為125個尚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韓一龍及其合作團隊就研究由橢球形粒子組成的膠體玻璃,發(fā)現(xiàn)玻璃態(tài)轉變的新結構特征。其研究結果最近刊載于《科學》、《自然》、《自然通訊》及《物理評論快報》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港大物理系副教授姚望是“2014年度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另一得主,大會表揚他對“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中的自旋與能谷贗自旋物理學的杰出貢獻”。
姚望師承國際知名物理學家沈呂九,從事量子物理學研究13年,主要研究自旋電子學和自旋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被視為信息處理革命,甚至是神話,其指令周期比現(xiàn)有的超級計算機,高出數億萬倍計,有能力于極短時間內破解當今所有密碼及國防保密系統(tǒng)??茖W家迄今未尋找到用什么物料以制成有效的量子計算機器件,以及如何控制其信息。
姚望則提出創(chuàng)新理論,預言包括石墨烯在內的新興二維材料中,涉及電子“能谷贗自旋(valley pseudo-spin)”等各種量子物理特性,讓量子信息變得可被人為調控,有望成為未來研發(fā)量子計算機器件的突破關鍵。這項理論預言被多個實驗組觀察到,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他因此成為裘槎基金會新設立的“前瞻科研大獎”首批得主,獲資助500萬元繼續(xù)創(chuàng)新嘗試。
“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是一個非營利性專業(yè)組織機構。其會員來自物理學與天文學各個方面,包括諾貝爾獎得獎者、菲爾茲獎獲得者、各國的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多名當今物理與天文學界杰出的研究人員。
新聞推薦
- 昆山兩岸主題金融改革試驗區(qū)4年落地71項創(chuàng)新成果2024-10-31
- 中國航天員一次次自信出征,底氣從哪兒來?2024-10-31
- 島內輿論:期待未來有來自臺灣的航天員乘著神舟逐夢2024-10-31
- 前三季度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跨境電商,助力中國品牌出海2024-10-30
- @在閩臺胞 一批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值得關注 涉及四方面17條2024-10-29
- “我為臺胞辦實事”推進活動在京舉行2024-10-29